在进行广州地区的拉森钢板桩施工过程中,地下水的监测与水位控制是确保工程安全、稳定推进的关键环节。由于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下水位普遍较高,土层多为软土、淤泥质土及砂层,地质条件复杂,一旦地下水控制不当,极易引发基坑坍塌、边坡失稳、周边建筑物沉降等严重问题。因此,在拉森钢板桩施工期间,建立科学、系统的地下水监测流程,并实施有效的水位控制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地下水监测应在施工前即开始部署。通常在基坑开挖前7至14天,需在基坑周边及内部布设水位观测井。观测井的布置应遵循“均匀分布、重点加密”的原则,一般沿基坑四周每20~30米设置一个监测点,在转角、邻近建筑物或地下管线密集区域应适当加密。每个观测井深度应穿透主要含水层,通常达到基坑底部以下5~8米,以准确反映深层水位变化。观测井内安装PVC材质的测水管,管底封闭,侧壁钻孔并包裹滤网,防止泥沙进入影响测量精度。
监测频率根据施工阶段动态调整。在钢板桩打设初期,每日监测一次;进入基坑开挖阶段后,监测频率提升至每日两次(早晚各一次);若遇降雨、连续抽水或水位异常波动,则需加密至每4小时一次甚至实时监测。监测数据通过人工读数或自动水位计采集,记录内容包括水位高程、时间、天气状况及现场工况。所有数据应及时录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趋势曲线,便于分析判断。
在监测过程中,重点关注水位下降速率和降幅。正常情况下,基坑内外水位差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因过度降水导致周边地层固结下沉。广州地区经验表明,单日水位降幅不宜超过0.5米,累计降幅应结合地质报告和周边环境敏感度综合评估。若发现水位下降过快或出现突变,应立即暂停降水作业,排查是否存在止水帷幕破损、钢板桩接缝渗漏等问题。
水位控制的核心在于“按需降水、动态调节”。常用的降水方式包括轻型井点、深井降水及真空降水等。对于拉森钢板桩围护结构,因其本身具备一定止水能力,通常采用“封闭式降水”策略,即在基坑内部设置降水井,通过可控抽水降低坑内水位,减少对坑外地下水的影响。降水井的布设应避开钢板桩位置,防止施工扰动导致桩体偏移。同时,抽水泵配备变频控制系统,根据监测数据自动调节抽水量,实现精细化管理。
此外,必须建立应急预案。当监测数据显示坑外水位持续下降、周边地面出现裂缝或建筑物倾斜时,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措施包括:停止降水、回灌补水、加固支护结构、通知相关单位协同处置等。回灌技术在广州多个项目中已成功应用,通过在基坑外围设置回灌井,将处理后的地下水重新注入含水层,有效平衡水头压力,防止地层失水沉降。
在整个施工周期中,地下水监测与水位控制工作需由专业团队负责,人员应具备岩土工程或水文地质背景,并接受过专项培训。同时,施工单位应与设计、监理及第三方监测单位保持密切沟通,确保信息共享、协同决策。所有监测数据须定期汇总分析,形成阶段性报告,作为调整施工方案的重要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智慧工地技术的发展,广州越来越多的项目引入了自动化监测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无线传输模块和云平台,实现水位数据的实时采集、远程查看与智能预警。这不仅提高了监测效率,也大大降低了人为误差和响应延迟,为复杂环境下的地下水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广州拉森钢板桩施工中的地下水监测与水位控制是一项系统性、动态化的工作。它贯穿于施工全过程,涉及监测布点、数据采集、分析研判、降水调控及应急管理等多个环节。只有坚持科学规划、精细操作、实时监控,才能有效防范地下水引发的风险,保障基坑工程的安全稳定,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城市建设目标。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