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深基坑支护工程在地铁、地下管廊、桥梁基础等项目中日益增多。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城市建设对施工安全、效率与环保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可重复利用的支护结构,在广州地区的应用逐渐普及。然而,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丰富以及周边环境敏感等因素,传统的施工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工程需求。为此,广州多个重点工程项目开始引入拉森钢板桩施工新技术,并明确“培训先行”的实施原则,确保技术落地、安全可控、质量达标。
拉森钢板桩施工新技术的核心在于“精准打设、智能监测、绿色施工”三位一体的集成应用。首先,采用高频液压振动锤配合GPS定位系统进行精准沉桩,取代传统柴油锤,大幅降低噪音与振动对周边建筑的影响,尤其适用于城市密集区施工。其次,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三维模拟排布,优化桩位布置与接头处理方案,提升整体结构稳定性。再次,引入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钢板桩的位移、倾斜及周围土体变形情况,实现动态预警与信息化管理。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与安全性,但其成功实施的前提是施工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
正是基于这一现实需求,广州在推广拉森钢板桩新技术过程中,始终坚持“培训先行”的策略。所谓“培训先行”,即在项目开工前,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及相关作业人员开展系统化、分层次的技术培训,确保所有参与人员理解技术原理、掌握操作流程、熟悉应急预案。培训内容涵盖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操演练三个模块。理论部分重点介绍拉森钢板桩的力学特性、新型设备工作原理、地质适应性分析及常见问题应对措施;案例分析则选取广州本地典型工程,如珠江新城某深基坑项目、地铁十一号线某站点围护结构工程,深入剖析技术应用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案;实操演练则在指定培训基地或模拟场地进行,由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完成从桩体吊装、对接、垂直度控制到沉桩全过程的操作训练。
培训对象不仅包括一线施工工人,还覆盖项目管理人员、安全监督员和技术负责人。针对不同岗位设置差异化课程,例如对班组长侧重组织协调与质量把控能力培养,对安全员强化风险识别与应急处置训练,对技术人员则加强BIM建模与数据分析能力提升。此外,培训结束后实行严格的考核机制,只有通过理论考试和实操评估的人员方可持证上岗,确保“人人懂技术、岗岗有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市住建部门联合行业协会、高校及龙头企业共同建立了“拉森钢板桩施工技术培训中心”,形成政企学协同推进的长效机制。该中心定期更新培训教材,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复杂工况下的施工场景,增强培训的沉浸感与实效性。同时,建立技术人员档案数据库,实现培训记录可追溯、可共享,为后续项目人员调配提供数据支持。
“培训先行”不仅提升了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也为新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广州某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中,施工团队通过前期系统培训,成功在软土地层中完成长达300米的U型拉森钢板桩围堰施工,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且工期比原计划缩短15%。该项目已成为区域内的示范工程,吸引了多地同行前来观摩学习。
展望未来,随着智慧工地建设和绿色施工理念的深入推进,拉森钢板桩施工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培训先行”作为保障技术落地的关键环节,必须持续强化。只有建立起一支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的施工队伍,才能真正实现从“经验施工”向“科学施工”的转变,推动广州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工程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
总之,拉森钢板桩施工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是设备与工艺的升级,更是管理模式与人才素养的全面提升。广州以“培训先行”为抓手,走出了一条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并重的发展路径,为城市高质量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