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的各类市政工程、桥梁基础、地铁建设以及深基坑支护项目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经济且可重复利用的围护结构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实际施工中。经过多个项目的实践积累,我们在拉森钢板桩的施工技术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化、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与总结,实现了技术经验的有效沉淀。
一、施工前准备阶段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确保拉森钢板桩顺利实施的基础。首先,需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水文分析,掌握土层分布、地下水位、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设计图纸进行钢板桩型号选型,通常广州地区多采用U型或Z型拉森钢板桩,根据开挖深度选择SP-IV或SP-III型较为常见。
其次,应完成施工方案的编制与专家论证,明确打桩顺序、机械选型(如履带式打桩机、振动锤等)、止水措施及应急预案。同时,做好现场测量放线工作,精确标定钢板桩轴线位置,并设置控制点和水准点,确保后续施工精度。
二、钢板桩进场与检验
钢板桩进场前需查验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包括钢材材质报告、尺寸偏差检测记录等。进场后应逐根检查桩体有无变形、裂纹、锈蚀等问题,尤其注意锁口部位是否完好。对于轻微变形可通过专用工具校正,严重损坏的应及时更换。此外,为保证锁口顺畅连接,可在锁口处涂抹专用润滑脂或黄油,减少打入阻力并增强止水效果。
三、打桩施工流程
打桩作业通常采用“屏风法”或“逐根打入法”。在空间受限或邻近既有建筑时,推荐使用屏风法,即先将若干根钢板桩插入导架中临时固定,再整体下沉,以提高垂直度和平面位置精度。
打桩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垂直度,利用经纬仪或全站仪实时监测,偏差不得超过1%。若遇硬质砂层或孤石导致下沉困难,可采取引孔辅助工艺,即预先钻孔后再沉桩,避免桩体偏移或损坏。对于接长钢板桩,应采用等强度焊接方式,焊缝须饱满连续,并进行外观检查和必要时的无损探伤。
在密集建筑区施工时,应优先选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液压静压植桩机,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安排专人观测邻近建筑物沉降与裂缝变化,及时预警。
四、止水与支撑体系设置
拉森钢板桩虽具备一定止水能力,但在高水位软土地层中仍需加强止水措施。常见的做法是在锁口处注入膨润土泥浆或聚氨酯密封剂,提升整体防渗性能。对于重要工程,还可结合内支撑或锚索结构形成稳定支护体系。
内支撑一般采用钢管支撑或H型钢组合梁,安装时机应在开挖至支撑设计标高后立即施作,遵循“先撑后挖”原则。支撑构件连接必须牢固,预加轴力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定期监测受力变化。
五、基坑开挖与监测
基坑开挖应分层、分段进行,严禁超挖。每层开挖深度不宜超过1.5米,随挖随设支撑。出土路线应合理规划,避免重型机械直接碾压桩顶区域。
施工期间需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包括钢板桩顶部水平位移、深层土体侧向位移、支撑轴力、地下水位及周边地表沉降等内容。数据采集频率初期每日不少于一次,异常情况下加密观测。一旦发现位移速率加快或超出预警值,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启动应急预案。
六、拔桩与回收利用
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进入拔桩阶段。拔桩宜采用振动锤配合吊车作业,从角部或支撑较少区域开始,逐段拆除。为防止拔桩引起地面塌陷,可同步进行注浆回填,填充桩周空隙。
回收的钢板桩应及时清理泥土、修整锁口,分类堆放并编号登记,便于下次周转使用。通过建立钢板桩使用台账,实现材料生命周期管理,降低工程成本。
七、经验总结与技术提升
通过多个项目的实施,我们认识到:精准的前期策划、合理的机械配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以及动态化的监测反馈,是保障拉森钢板桩施工成功的关键。同时,团队协作、工序衔接与应急管理能力也直接影响施工效率与安全。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BIM技术在钢板桩施工中的应用,实现三维模拟与碰撞检测;探索智能化监测手段,提升数据分析与预警能力;并通过企业内部培训机制,将成熟经验固化为标准工法,促进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综上所述,广州地区的拉森钢板桩施工已从传统经验驱动逐步迈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唯有持续总结、不断创新,才能在复杂城市环境中实现更高效、更安全、更绿色的施工目标。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