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森钢板桩施工过程中,由于其作业环境复杂、机械密集、深基坑开挖频繁,存在诸多潜在的安全风险,如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以及坍塌等。因此,建立科学、高效的现场医疗保障流程和合理设置急救点,是确保施工人员生命安全、降低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的重要举措。
施工现场应根据工程规模、施工阶段和人员分布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医疗保障方案。首先,项目部必须设立专门的医疗保障小组,由具备专业资质的医护人员或经过系统培训的急救员组成,负责日常健康监测、应急处置及与外部医疗机构的联络协调。该小组需24小时值班,并配备完整的急救药品、器械和通讯设备,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响应。
急救点的设置应遵循“就近、快速、可达”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大型拉森钢板桩施工现场应在主要作业区域附近至少设立一个固定急救点,通常位于项目办公区或生活区入口处,交通便利且标识清晰。对于深基坑、围堰或远离主干道的施工作业面,还应增设临时移动急救点,配备基础急救箱、担架、氧气瓶、止血带、夹板等必要物资,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在3至5分钟内实施初步救治。
每个急救点均需张贴醒目的指示标志,并配有中英文双语说明,标明急救电话、最近医院路线图、紧急联系人信息等内容。同时,急救点内部应保持整洁干燥,药品定期检查更换,避免过期失效。所有急救物资清单应上墙公示,并建立使用登记制度,做到有据可查。
在医疗保障流程方面,一旦发生工伤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步是呼救:发现者应大声呼喊并通知现场管理人员,同时拨打急救点电话或直接联系医疗保障小组成员。第二步是初步处置:在专业救援到达前,由受过培训的人员实施必要的现场急救措施,如止血、包扎、固定、心肺复苏等,严禁盲目移动伤员,尤其是疑似脊柱损伤者。第三步是信息上报:现场负责人须在10分钟内将事故情况报告项目安全总监,并同步通报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必要时启动上级应急预案。
医疗保障小组接到报警后,应迅速携带急救装备赶赴现场,在评估伤情后决定是否进行现场处理或立即转运。若伤情较轻,可在急救点完成治疗并记录;若伤势严重,则应立即联系120或附近定点合作医院,提前沟通伤者情况,争取黄金抢救时间。项目部应与周边至少两家综合性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协议,确保救护车能快速进入工地,并有专人引导至事故地点。
此外,所有施工人员在进场前必须接受岗前健康体检,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癫痫等禁忌症者不得从事高危作业。项目部还应定期组织急救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内容包括创伤处理、中暑应对、溺水救援、电击急救等,提升全员自救互救能力。每次培训后应进行考核,合格者发放急救培训证书,并纳入个人安全档案。
为了实现全过程监控,施工现场宜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重点覆盖基坑边缘、打桩机操作区、吊装区域等高风险部位,便于事后追溯和分析事故原因。同时,可通过智能手环或定位终端实时监测工人身体状态,一旦出现心率异常、长时间静止等情况,系统自动报警,提醒医疗人员及时干预。
最后,项目竣工后,医疗保障小组应对整个施工周期内的医疗事件进行汇总分析,形成总结报告,提出改进建议,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保留完整的医疗记录、药品使用台账和应急演练资料,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监督检查。
综上所述,拉森钢板桩施工中的现场医疗保障不仅是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关键环节,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通过科学规划急救点布局、完善应急响应流程、强化人员培训与物资保障,能够显著提升施工现场的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推动工程建设平稳有序进行。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