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板桩施工过程中,打桩的垂直度是影响整体结构稳定性和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若钢板桩在打入过程中发生倾斜,不仅会影响后续桩体的连接与闭合,还可能导致基坑支护失效、土体位移过大甚至坍塌等严重后果。因此,在施工中必须对钢板桩的垂直度进行实时、精准的监测。目前,行业内普遍采用“双仪控制法”进行打桩垂直度的监测,该方法通过两台全站仪从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同步观测,实现三维空间内的精确控制,有效保障了施工精度。
所谓“双仪控制”,即在钢板桩打设过程中,利用两台高精度全站仪分别架设于与钢板桩轴线成90°夹角的两个方向上,形成正交观测体系。一台仪器沿钢板桩的纵向布置,另一台则沿横向布置,二者共同对桩体顶部及一定高度处的观测点进行连续跟踪测量。通过实时采集桩顶坐标的三维数据,结合初始设计位置,计算出当前桩体在两个正交方向上的偏移量,进而判断其垂直度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实施双仪控制前,需完成一系列准备工作。首先,应根据施工现场地形和打桩区域布置测量控制网,确保全站仪的设站点具有良好的通视条件,并能覆盖整个打桩作业面。控制点应采用强制对中装置固定,以减少对中误差。其次,对两台全站仪进行严格的检校,确保其测角、测距精度符合《工程测量规范》要求。同时,应在钢板桩顶部或侧面安装明显的观测标志(如棱镜或反射片),以便仪器能够清晰捕捉目标点。
在实际打桩过程中,双仪控制的操作流程如下:当钢板桩开始下锤时,两台全站仪操作人员同步启动数据采集系统,每隔一定时间(通常为10~30秒)记录一次桩顶观测点的三维坐标。数据传输至现场计算机或平板终端后,通过专用软件自动计算桩体在X、Y两个方向的倾斜值,并转换为倾斜角度或偏移量。若发现某一方向的倾斜超过允许偏差(一般为桩长的1/150~1/200,或具体设计要求),系统将立即发出预警,现场技术人员可及时调整打桩姿态。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钢板桩在锤击过程中会产生振动,可能导致观测点短暂失锁或数据波动。为此,应采用多周期平滑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剔除异常值,提高监测结果的稳定性。此外,建议在桩身中上部增设第二观测点,形成上下两点的空间连线,从而更准确地反映桩体的整体倾斜趋势,避免仅依赖桩顶数据造成的误判。
双仪控制的优势在于其具备高精度、实时性和双向独立验证的特点。相比传统的单向经纬仪观测或吊线锤法,双仪法不仅能同时监控两个正交方向的垂直度,还能通过空间坐标反算出桩体的空间姿态角,包括俯仰角和扭转角,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持。尤其在复杂地质条件或密集排桩施工中,该方法能显著提升施工效率与安全性。
为确保双仪控制的有效性,还需加强现场管理与协同配合。测量团队应与打桩机组保持实时沟通,一旦发现偏差超限,应立即暂停锤击,采取纠偏措施。常见的纠偏方法包括调整导向架角度、控制锤击频率与力度、局部拔起重新定位等。纠偏完成后,须重新进行双仪复测,确认垂直度恢复至允许范围内方可继续施工。
此外,在整个监测过程中,所有原始数据、调整记录及最终成果均应完整归档,作为工程质量验收的重要依据。必要时,还可结合静力触探、地质雷达等手段,分析桩周土体响应情况,进一步评估打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钢板桩施工中的打桩垂直度监测是保障工程安全与质量的核心环节。采用双仪控制法,通过两台全站仪在正交方向上的协同观测,实现了对桩体空间姿态的动态、精准把控。该方法技术成熟、可靠性高,已在深基坑、码头、地下连续墙等多种工程场景中广泛应用。随着智能测绘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未来双仪控制有望与BIM模型、自动导向系统深度融合,推动钢板桩施工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持续迈进。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