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钢板桩作为一种常见的支护结构,广泛应用于基坑开挖、地下工程及河道整治等项目。然而,在广州这类高地下水位地区进行钢板桩施工时,地下水的控制成为影响施工安全与进度的关键因素。由于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层以粉砂、淤泥质土为主,渗透性较强,地下水位常年较高,通常位于地表以下0.5至2米之间,给深基坑施工带来极大挑战。因此,科学合理地制定钢板桩施工中的降水流程,并结合本地地质条件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案,是确保工程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
钢板桩施工前的降水准备工作至关重要。首先,应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水文调查,明确地下水的类型、含水层分布、渗透系数及补给来源。在此基础上,设计单位需结合基坑深度、周边环境及支护形式,确定合理的降水方案。常用的降水方法包括轻型井点、管井降水和深井降水等。对于广州地区普遍存在的较厚砂层或粉砂层,建议优先采用管井降水,因其单井出水量大、降水深度深,适用于大面积、深基坑工程。
降水系统的布设应遵循“均匀布置、内外兼顾”的原则。一般在钢板桩外侧1.5至2米处设置降水井,井距控制在15至25米之间,具体参数需根据渗透系数和基坑规模计算确定。同时,为防止降水过程中造成周边地面沉降或邻近建筑物开裂,应在基坑外围设置观测井,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变化,并配备自动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动态调控。此外,还需在基坑内部设置备用应急抽水泵站,以防突发性降雨或管道渗漏导致积水。
钢板桩施工阶段的降水管理尤为关键。在打桩作业开始前,应提前启动降水系统,确保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底面以下至少0.5米,以提供干燥的作业面并防止流砂、管涌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生。特别是在淤泥质软土层中施工时,若地下水未有效降低,极易引发桩体偏移、塌孔甚至整体失稳。因此,必须保证降水持续稳定运行,且每日进行不少于两次的水位测量记录。
在实际操作中,广州地区的施工单位常采用“先降水、后打桩、再开挖”的三步走策略。即在完成降水井施工并试运行正常后,再进行钢板桩的沉桩作业;待所有桩体闭合形成完整围护结构后,继续维持降水,随后分层开挖土方。这一流程不仅提高了施工安全性,也有效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针对高地下水位带来的特殊风险,还需采取一系列补充措施。例如,在钢板桩接缝处使用止水材料(如橡胶密封条)增强挡水性能;对于存在明显渗漏点的区域,可辅以注浆堵漏技术,封闭潜在的水流通道。同时,考虑到广州雨季集中、台风频发的特点,施工现场应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包括明沟、集水井和强排设备,确保暴雨期间能迅速排除地表水,避免雨水下渗加剧地下水压力。
信息化施工管理也是提升降水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入BIM技术和物联网监测平台,可实现对降水井运行状态、水位变化趋势及土体变形情况的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数据,系统将自动预警,便于管理人员及时调整抽水节奏或启动应急预案,从而最大限度降低施工风险。
最后,工程结束后仍需关注降水系统的逐步关闭过程。不可盲目停止所有井点抽水,而应根据回填进度和地下水回升情况,分阶段、有计划地关停降水设备,防止因水位骤升导致基坑上浮或结构受损。同时,废弃的降水井应及时封堵,避免形成长期地下水流失通道,影响区域水文平衡。
综上所述,在广州高地下水位条件下实施钢板桩施工,必须将降水作为核心环节加以重视。通过科学设计降水方案、合理布设井点系统、严格执行施工流程,并辅以先进的监测与应急管理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地下水,保障基坑稳定与周边环境安全。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更是现代城市精细化施工管理的体现。未来随着智慧工地理念的推广,降水施工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