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尤其是在深基坑、地铁工程、河道整治以及临时围堰等施工场景中,广州地区广泛采用拉森钢板桩作为支护结构。其具有施工便捷、可重复利用、止水性能良好等优点,但与此同时,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周边环境敏感,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科学有效的监测,以确保工程安全和周边建(构)筑物的稳定。其中,位移观测作为拉森钢板桩施工监测中的关键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拉森钢板桩施工监测流程通常包括监测方案设计、测点布设、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与预警响应等多个阶段。整个流程需依据国家相关规范,如《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以及地方性技术规程,结合具体工程特点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监测内容主要包括:钢板桩的水平位移、竖向沉降、支撑轴力、地下水位变化以及周边地表和建筑物的变形情况。而在这诸多监测项目中,位移观测尤为关键,是判断支护结构稳定性和预测潜在风险的核心依据。
位移观测主要分为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两类。水平位移观测通常通过在钢板桩顶部或冠梁上设置全站仪测量点,采用极坐标法或前方交会法进行定期测量。这些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均匀布设,尤其在转角、邻近重要管线或建筑物的位置加密布置。竖向位移则通过水准测量方式,对桩顶及周边地面沉降情况进行监测。监测频率根据施工阶段动态调整:在打桩初期和开挖阶段,监测频率较高,一般为每日1~2次;进入稳定阶段后可适当减少至每周1~2次,但在出现异常数据或极端天气时,需立即加密观测。
位移观测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它能直接反映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和整体稳定性。当钢板桩发生过大水平位移时,可能意味着土压力分布失衡、支撑系统失效或桩体嵌固深度不足,进而引发基坑侧壁坍塌、周边道路开裂甚至建筑物倾斜等严重后果。例如,在广州某地铁站点施工过程中,因未及时发现钢板桩顶部水平位移超过预警值,导致临近人行道出现明显裂缝,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严重影响了交通秩序和社会影响。事后分析表明,若当时位移监测数据被及时识别并采取加固措施,完全可避免事故的发生。
其次,位移数据是进行信息化施工的基础。现代基坑工程普遍采用“动态设计、信息反馈”的施工模式,即根据实时监测数据调整设计方案和施工节奏。通过连续的位移观测,工程师可以判断当前支护体系是否处于安全范围,是否需要增加内支撑、注浆加固或提前回填等应急措施。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大大提升了施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此外,位移观测还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软土区,土层含水量高、压缩性强,基坑开挖极易引起周边地层扰动。一旦钢板桩发生显著位移,将带动周围土体移动,进而影响地下管线、既有建筑基础和市政设施。通过对位移趋势的长期跟踪,可以评估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为后期修复提供依据。
为了确保位移观测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这包括使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如电子水准仪、自动全站仪)、定期校准设备、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实现远程实时传输,以及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数据分析和研判。同时,应设定合理的预警阈值,通常依据设计允许变形值的70%设为预警值,85%为报警值,并建立多级响应机制。一旦监测值接近或超过预警线,必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家会诊并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总之,在广州地区的拉森钢板桩施工中,位移观测不仅是监测工作的核心内容,更是保障工程安全、控制施工风险的关键手段。它贯穿于施工全过程,连接设计、施工与管理各个环节,体现了现代岩土工程“以监促控、以防为主”的理念。随着智能传感技术和BIM+GIS平台的应用推广,未来的位移监测将更加精准、高效和智能化,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因此,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监测单位必须高度重视位移观测工作,严格落实监测制度,确保每一个数据都真实可靠,每一道工序都安全可控,真正实现工程建设与城市安全的和谐共进。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