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的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施工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经济且环保的支护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基坑支护、河道围堰、地下管廊建设等工程。然而,在城市密集区域进行钢板桩施工时,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多种重要设施,一旦施工过程中发生破坏,不仅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和公共事件。因此,制定科学严谨的管线保护流程,是确保拉森钢板桩施工安全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
在施工前期,必须开展详尽的地下管线调查工作。施工单位应联合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市政管理部门,调取最新的地下管线竣工图、探测资料和GIS系统数据,全面掌握施工区域内的管线分布情况。对于图纸不全或信息模糊的区域,应委托具备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采用地质雷达、电磁感应等非开挖探测技术进行实地物探,明确各类管线的走向、埋深、材质及运行状态。所有调查结果需形成《地下管线现状调查报告》,并经相关权属单位确认签字,作为后续施工方案编制的重要依据。
在设计方案阶段,应结合拉森钢板桩的打设方式(如振动锤沉桩、静压植桩等)对周边土体扰动的影响,评估其对临近管线的潜在风险。对于距离较近的敏感管线,需优化桩位布置,必要时调整桩长或采用局部跳打、预钻孔辅助沉桩等工艺,减少挤土效应和振动传递。同时,在基坑支护设计中应考虑设置隔离桩、应力释放孔或注浆加固带等措施,进一步降低施工对既有设施的影响。
施工前的技术交底与协调会议至关重要。项目部应组织各参建方及管线权属单位召开专项协调会,通报施工计划、技术措施及应急预案,听取各方意见,并签署《管线保护协议》。现场应在地表清晰标注各类管线的位置和走向,使用不同颜色的喷漆或标识牌进行区分,严禁在未确认下方无管线的情况下擅自机械作业。
进入施工阶段后,必须严格执行“先探后打”的原则。每根钢板桩施打前,均需采用人工探挖或小型机械轻挖的方式,验证其正下方及周边1米范围内的管线实际位置,确认安全距离满足规范要求(通常为水平净距不小于1米,垂直净距不小于0.5米)。对于确需穿越或紧邻管线的特殊工况,应采取临时支撑、悬吊保护或改迁避让等专项保护措施,并由权属单位现场监督实施。
在钢板桩沉入过程中,应全程实施动态监测。在邻近重要管线处布设沉降观测点、倾斜仪和振动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一旦发现位移或振动值接近预警阈值,立即暂停施工,分析原因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安排专人进行巡视,密切关注地面是否有渗水、冒气、裂缝等异常现象,及时排查隐患。
此外,施工现场应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配备抢修队伍和应急物资,确保一旦发生管线破损,能够迅速切断源流、组织抢修,最大限度减少影响。所有施工人员须接受管线保护专项培训,熟悉各类管线的特征、危险性和应急处置流程,增强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施工完成后,仍需持续关注钢板桩拔除阶段对地下设施的影响。拔桩过程同样会产生土体扰动,可能导致管线沉降或接口松动。因此,应控制拔桩速度,配合同步注浆填充空隙,并继续做好监测工作,直至确认周边环境稳定。
总之,广州地区拉森钢板桩施工中的管线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全过程的管理工作。只有通过前期精准探测、中期科学施工、后期严密监控,并加强多方协作与应急管理,才能真正实现“零破坏、零事故”的目标,保障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安全运行,推动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