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广州地区的拉森钢板桩施工过程中,排水管理是确保基坑安全与施工效率的关键环节。由于广州地处南方沿海,地下水位普遍较高,土层多为软土、淤泥质土或砂层,透水性强,因此在钢板桩围护结构形成后,必须科学设置排水系统,防止基坑积水、边坡失稳甚至管涌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合理的排水流程与集水井布置,不仅能有效控制地下水位,还能提升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
首先,在拉森钢板桩打设完成后,应立即开展基坑内的明排水工作。明排水系统主要由排水沟和集水井组成,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重力作用将渗入基坑的地下水集中收集并排出。排水沟通常沿基坑底部四周设置,距离钢板桩内侧约30~50厘米,宽度一般为30~40厘米,深度为30~50厘米,并保持一定的坡度(建议不小于1%),以便水流顺畅汇入集水井。排水沟底可铺设碎石或混凝土垫层,防止冲刷和塌陷。
集水井的设置尤为关键,其位置、数量和构造直接影响排水效果。一般来说,集水井应设置在基坑角部或低洼处,这些区域往往是地下水汇集的主要部位。每个集水井的间距建议控制在20~30米之间,具体需根据基坑面积、地下水渗流量及土层渗透性综合确定。对于大型基坑,可在中间增设临时集水井,待施工推进后再逐步拆除。集水井的尺寸通常为长宽各80~100厘米,深度低于排水沟底30~50厘米,以增强集水能力。
在构造上,集水井可采用砖砌或钢筋笼外包滤网的形式,井壁周围应回填粗砂或碎石作为反滤层,防止细颗粒土进入井内造成堵塞。同时,井内需安装潜水泵,根据水量选择合适扬程和流量的设备,确保连续抽排。建议采用自动启停控制系统,当水位达到设定高度时自动启动水泵,水位下降后自动关闭,既节约能源,又避免人工值守疏漏。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地区雨季较长,暴雨频繁,因此排水系统必须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除常规排水设施外,还应准备备用电源和额外水泵,以防停电或设备故障导致基坑积水。此外,所有排水管道应引至远离基坑的市政排水系统或沉淀池,严禁直接排入基坑周边地面,以免造成二次渗漏或地基软化。
在实际施工中,还需结合地质勘察报告和现场监测数据动态调整排水方案。例如,若发现某区域渗水量明显增大,可能是存在地下暗流或钢板桩锁口密封不严,此时应加密集水井布设或采取注浆堵漏措施。同时,应定期检查钢板桩接缝处是否有漏水现象,必要时在桩后注浆形成止水帷幕,从源头减少渗水。
此外,集水井的维护也不容忽视。施工期间应安排专人定期清理井内泥沙和杂物,防止泵体堵塞。特别是在土方开挖阶段,大量泥土易随水流进入排水系统,因此可在集水井入口处加设过滤格栅或土工布,提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最后,整个排水过程应与基坑支护、土方开挖等工序紧密配合。例如,在开挖至集水井位置前,应预先完成井体施工并投入运行;在基础施工完成后,应及时封底集水井,避免后期结构受地下水浮力影响。对于永久性工程,部分集水井还可改造为日后运营阶段的检修井或泄水井,实现资源再利用。
综上所述,广州地区拉森钢板桩施工中的排水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从设计、施工到维护全过程精细化把控。科学设置排水沟与集水井,合理配置抽排设备,结合本地水文地质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有效保障基坑干作业环境,确保施工安全与质量。尤其在高水位、软土地层条件下,完善的排水体系不仅是技术要求,更是安全生产的重要防线。施工单位应高度重视排水环节,杜绝“重支护、轻排水”的误区,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为后续结构施工创造良好条件。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