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广州地区的拉森钢板桩施工过程中,临时支撑的拆除是整个支护体系中极为关键的一环。由于基坑开挖深度大、周边环境复杂,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域,地下管线密集、临近建筑物众多,因此支撑系统的拆除必须严格按照既定流程和顺序执行,稍有差错便可能引发基坑失稳、地表沉降甚至坍塌等严重后果。为此,施工单位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拆除方案,并严格遵循“由下而上、对称同步、分段分层”的基本原则,确保施工安全与结构稳定。
首先,在开始拆除临时支撑之前,必须完成一系列前置条件的确认工作。这包括:主体结构的底板及侧墙混凝土强度已达到设计要求(通常不低于80%),并经检测合格;基坑回填工作已按设计要求完成至相应标高;监测系统运行正常,能够实时反馈基坑变形、支撑轴力、地下水位等关键数据;同时,现场应急预案、人员配置、机械设备均已准备就绪。只有在所有条件满足后,方可进入正式拆除阶段。
接下来,拆除的第一步是解除最底层的钢支撑。通常情况下,拉森钢板桩支护体系会设置多道水平钢支撑,从底部到顶部依次布设。根据力学原理,底层支撑承担着最大的土压力和水压力,一旦主体结构具备足够的抗侧移能力,应优先释放其受力。拆除时应采用对称方式进行,即从基坑中心向两侧同步卸载,避免因单侧受力突变导致钢板桩偏移或扭曲。使用千斤顶预先对支撑施加反向力,逐步释放预应力,再切断焊接点或螺栓连接,最后利用吊车平稳移除支撑构件。
完成底层支撑拆除后,进入第二阶段——逐层向上拆除中间层支撑。每一层的拆除都必须遵循相同的对称原则,并严格控制拆除节奏。每次仅允许拆除一个区段(一般为15~20米),待该段结构稳定、监测数据无异常后,方可继续下一区段作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拆除过程中,应密切关注钢板桩的位移变化,若发现位移速率突然增大或超过预警值,必须立即停止作业,分析原因并采取加固措施。
第三步是顶部冠梁及第一道支撑的拆除。这一阶段虽然受力相对较小,但由于位于地面附近,施工空间受限,且常与后续土方回填、路面恢复等工序交叉作业,安全管理难度较大。因此,必须设置明显的警戒区域,安排专人指挥吊装作业,防止机械碰撞导致结构损伤。同时,冠梁拆除宜采用静力破碎或小型机械切割方式,避免使用爆破等剧烈手段,以免影响邻近建筑基础。
在整个支撑拆除过程中,信息化监测贯穿始终。通过布设在钢板桩、支撑节点、周边地表和建筑物上的传感器,实时采集位移、沉降、倾斜、应力等数据,并与预警阈值进行比对。一旦发现异常趋势,应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必要时可暂停拆除作业,采取注浆加固、增设临时支撑等补救措施。
此外,还需注意环境保护与文明施工。拆除产生的废弃钢材应及时清运,不得堆放在基坑边缘;切割作业应配备防尘降噪设备,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夜间施工需遵守当地环保规定,避免扰民。
最后,在全部支撑系统拆除完毕后,应对整个支护结构进行全面检查,确认钢板桩无明显变形、接缝无渗漏、周边地表无裂缝或沉陷。如需拔除钢板桩,也应在结构完全稳定后进行,并采用跳打拔除法,防止连续拔桩引起土体扰动。
综上所述,广州地区拉森钢板桩施工中临时支撑的拆除是一项系统性、技术性强的工作,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必须坚持“先验算、后施工;先监测、后拆除;先底层、后上层;先对称、后推进”的原则,严格执行审批后的专项施工方案,落实各方责任,确保整个拆除过程安全、有序、可控。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基坑工程的顺利完成,也为后续主体结构施工创造良好条件。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