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森钢板桩施工过程中,测量复核是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广州地区,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高以及城市密集建设环境的影响,对施工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科学、严谨的测量复核流程,并严格执行广州地区的精度标准,对于保障拉森钢板桩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施工准备阶段,必须完成原始控制点的布设与校核。通常采用城市高等级控制网作为基准,通过GPS静态测量或RTK技术引测至施工现场,并布设不少于三个稳固的首级控制点。这些控制点需设置在不受施工扰动、视野开阔且便于长期保存的位置。所有控制点应进行闭合或附合导线测量,确保平面坐标误差不超过±5mm,高程误差不大于±3mm,符合《广州市城市测量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
进入施工放样阶段后,依据设计图纸确定拉森钢板桩的轴线位置、转角点及起止点坐标。使用全站仪进行极坐标法放样,每个关键点位至少独立观测两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成果。放样完成后,应及时埋设临时标志并做好保护措施。同时,记录完整的放样数据,包括仪器编号、观测时间、温度气压修正值等,以备后期核查。
当完成初步放样后,必须立即开展第一轮测量复核。复核工作由项目测量主管牵头,组织专职测量员采用不同仪器或换手操作的方式重新测定所有已放样点位。重点检查轴线间距、角度偏差、整体线形顺直度等参数。若发现偏差超过允许范围(如轴线偏移大于10mm),须查明原因并重新放样,直至满足精度要求。
打桩作业开始前,还需对导向架或定位围檩进行安装定位。导向架作为控制钢板桩垂直度和排列整齐的关键装置,其安装精度直接影响成桩质量。测量人员需利用铅垂仪或电子水准器检测导向架的水平度与垂直度,横向倾斜不得超过L/1000(L为构件长度),纵向轴线偏差控制在±5mm以内。每段导向架安装完毕后,均需经监理单位现场验收签字确认。
在沉桩过程中,应实施动态监测。每打入10根钢板桩即进行一次中间复核,主要检测桩顶标高、平面位置及垂直度。垂直度可通过悬挂线锤结合角度尺测量,也可采用数字倾角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广州地区软土地基易导致桩体偏移,因此建议每根桩沉设完成后立即测定其实际位置,并与设计值比对。根据《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T 15-201)规定,单桩平面位置允许偏差为±20mm,相邻桩之间错位不得大于10mm,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1.5%桩长。
全部钢板桩施打完成后,需进行全面竣工测量。使用全站仪对整条围护结构的外边缘进行连续采点,形成实际轮廓线,并与设计轴线进行叠加分析。同时测定桩顶统一高程,评估整体平整度。所有测量数据应整理成图表文件,提交给设计、监理及业主单位审核。若存在局部超差区域,应及时制定纠偏方案,必要时采取补桩或加固措施。
在整个测量复核流程中,必须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度”:即作业组自检、项目部专检、公司技术部门抽检。每一级复核都应留存书面记录,做到责任可追溯。此外,测量仪器须定期送至具备资质的计量机构检定,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在广州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更应注意仪器防潮保养,避免因设备误差影响测量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BIM技术和数字化施工管理平台的应用推广,部分大型项目已引入三维激光扫描或无人机航测手段,实现对拉森钢板桩施工全过程的可视化监控与精度评估。这种信息化手段不仅提高了复核效率,也为后续基坑开挖、支护结构受力分析提供了精准的空间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拉森钢板桩施工中的测量复核是一项系统性、连续性强的技术管理工作。只有严格按照广州地区的精度标准执行各阶段的测量任务,强化过程控制与多方协同,才能有效保证围护结构的几何尺寸准确、受力均匀,从而为整个深基坑工程的安全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