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钢板桩施工因其施工周期短、支护强度高、可重复利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基坑支护、河道整治、地下通道建设等领域。然而,在广州老城区这类历史久远、地下环境复杂的区域进行钢板桩施工时,常常面临大量地下障碍物的干扰,如废弃管线、旧有基础、混凝土块、砖石结构等。这些障碍物不仅影响打桩进度,还可能引发设备损坏、桩体偏移甚至安全事故。因此,科学、系统的障碍物清理流程是确保钢板桩顺利施工的关键环节。
首先,在施工前期必须做好详尽的地质与地下管线勘察工作。广州老城区道路狭窄、建筑密集,地下管网系统错综复杂,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多种管线,且部分为上世纪遗留下来的无图纸或图纸不全的老线。为此,施工单位应联合市政、规划、管线权属单位,调取最新的地下管线资料,并结合现场物探手段(如地质雷达、电磁感应探测)对施工区域进行全面扫描。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将探测结果可视化,明确障碍物的位置、深度和性质,为后续清理提供数据支持。
其次,根据勘察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障碍物处理方案。对于可移动的小型障碍物,如碎石、废弃金属构件等,可在钢板桩施打前采用人工或小型机械开挖清除;对于埋深较浅的混凝土基础或旧桩头,可使用液压破碎锤进行破除后外运;而对于大体积、深层的障碍物,如老旧承台或连续墙体,则需评估其对整体施工的影响,必要时采取绕桩、切割或爆破等方式处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涉及管线的操作必须提前报批,并由专业人员现场监护,避免误损运行中的设施。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先探后打”的原则。即在每一根钢板桩施打前,先用轻型钻机或探杆进行预钻孔探测,确认下方无障碍后再进行正式沉桩。这一措施虽会略微增加施工时间,但能有效规避因盲打导致的桩体卡滞、倾斜或断裂问题。同时,建议采用振动较小的静压法或液压锤击法进行沉桩,减少对周边老旧建筑的地基扰动,尤其在广州老城区常见骑楼、砖木结构房屋的背景下,控制振动至关重要。
此外,施工现场应建立动态监控机制。通过安装位移传感器、倾斜仪等设备,实时监测钢板桩的垂直度、沉降情况以及周边建筑物的变形数据。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暂停施工并组织专家会诊,及时调整施工参数或补充障碍物处理措施。特别是在雨季或地下水位较高的时期,还需加强降水井布置和边坡稳定性分析,防止因土体软化加剧障碍物松动或引发塌方。
人员培训与安全管理同样不可忽视。参与障碍物清理的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项技术交底,熟悉各类工具的操作规程及应急处置流程。现场应配备充足的防护装备,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实行封闭式管理,杜绝无关人员进入作业区。对于涉及高空、动火、有限空间等高风险作业,必须严格执行审批制度,落实“一人一岗、双人互检”责任制。
最后,施工完成后应及时整理清理记录,形成完整的障碍物处理档案,包括原始探测图、处理方案、影像资料及验收报告等,为后续工程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地下空间信息更新工作,推动城市地下资源数据库的完善。
综上所述,在广州老城区开展钢板桩施工,必须高度重视地下障碍物的清理工作。只有通过前期精准勘察、中期科学处理、后期严密监控的全流程管理,才能有效保障施工安全、提升工程质量,并最大限度减少对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的干扰。随着智慧建造技术的发展,未来还可引入人工智能识别、机器人清障等创新手段,进一步提升复杂环境下钢板桩施工的智能化与精细化水平。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