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基坑支护工程在各类建筑工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常见的临时支护结构形式,因其施工速度快、重复利用率高、止水性能好等优点,在广州等地的市政工程和地下空间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任何施工技术的应用都伴随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尤其是在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2023年,广州市某地铁配套项目在进行拉森钢板桩支护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一起较为严重的坍塌事故,造成多名工人受伤,部分区域施工被迫暂停。该事件不仅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对相关单位敲响了安全生产的警钟。
据事后调查报告披露,事故发生于基坑开挖阶段,施工单位在未完全完成钢板桩打入和支撑体系安装的情况下,提前进行了土方开挖作业。由于支护结构尚未形成整体稳定性,导致局部土体失稳,引发边坡滑移,并最终导致钢板桩墙倒塌,掩埋正在下方作业的施工人员。
从技术层面分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未能根据现场地质勘察数据制定科学的支护方案;二是施工顺序违反规范要求,存在“先挖后撑”的违规操作;三是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监管不力,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违章行为;四是施工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培训,对潜在风险认识不足。
事实上,类似的安全事故在全国范围内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基坑支护工程数量持续上升,但由于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存在的漏洞,导致支护结构失效、土方坍塌等问题频发。特别是在南方地区,由于地下水位较高、软土层分布广泛,拉森钢板桩支护系统更容易受到水土压力的影响,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严重后果。
目前,行业内普遍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设计方案与实际不符:部分项目在设计阶段未能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变化,采用通用模板套用设计方案,导致支护结构无法适应现场实际情况。
施工质量控制薄弱:钢板桩打设深度不足、咬合不紧密、支撑连接不牢固等问题屡见不鲜,严重影响支护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现场管理混乱: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忽视工序安排和安全措施落实,甚至出现未经审批擅自变更施工方案的情况。
应急响应机制缺失:面对突发险情,部分项目缺乏有效的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能力,延误救援时机,扩大事故影响。
为有效防范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必须从制度建设、技术管理和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拉森钢板桩支护工程的安全水平。
首先,应加强前期勘察与设计审查。设计单位应结合详细的地质勘探资料,合理确定支护结构类型和参数,并由专业机构进行复核验证,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其次,严格落实施工全过程管控。施工单位应按照批准的专项施工方案组织施工,严禁擅自更改工艺流程。同时,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对基坑变形、地下水位变化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第三,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项目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职责,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组织隐患排查和整改。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应实行旁站监督和技术交底制度,确保每道工序符合规范要求。
最后,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力度。不仅要提高一线工人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还要加强对项目经理、技术人员和安全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其具备识别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拉森钢板桩支护工程作为现代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广州此次事故虽然只是个别案例,但却暴露出当前建筑行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诸多短板。只有通过完善制度、强化监管、提升技术和加强培训,才能真正实现工程建设的安全可控,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未来,各地应以此为鉴,举一反三,切实将安全生产理念贯穿于每一个工程项目之中,筑牢城市发展的安全防线。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