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的城市建设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经济的支护结构形式,广泛应用于基坑支护、河道围堰、地下管廊施工等工程场景。由于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丰富,且城市建成区密集,邻近建筑物众多,因此在进行拉森钢板桩施工时,必须高度重视对周边建(构)筑物的保护,科学合理地安排施工方案及监测措施,确保施工安全与环境稳定。
首先,在制定拉森钢板桩施工方案前,应进行详尽的前期调查与评估。这包括收集邻近建筑物的基础类型、结构形式、使用年限、现有裂缝情况等资料,并通过地质勘察明确场地土层分布、地下水位、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等关键信息。在此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如PLAXIS、MIDAS GTS等软件)对钢板桩打设过程中的土体扰动、位移传递路径及对邻建的影响进行预测分析,为后续监测布点和预警值设定提供依据。
施工过程中,应优先选择振动小、噪音低的施工工艺。对于靠近敏感建筑区域,建议采用静压植桩机或液压振动锤配合减振装置进行钢板桩沉桩,避免传统高能冲击式打桩对周边地基造成过大扰动。同时,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采取分段跳打、控制打桩速率等方式,减少连续施工带来的累积变形效应。在特殊地段,可考虑预钻孔辅助沉桩,降低挤土效应,从而有效减轻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
在邻建保护监测方面,必须建立系统化、全过程的监测体系。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地表沉降、建筑物倾斜与裂缝变化、地下水位波动、钢板桩墙体位移以及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等。监测点的布置应遵循“重点突出、全面覆盖”的原则。在邻近建筑物的四角、中部及沉降缝位置设置沉降观测点,采用精密水准仪定期测量;对于老旧或存在结构隐患的建筑,宜增设倾斜传感器和裂缝计,实现自动化实时监测。
此外,在钢板桩外侧5~10米范围内布设深层测斜孔,用于监测土体在施工过程中的侧向位移发展情况;在基坑周边设置水位观测井,监控降水或止水帷幕失效可能引发的地下水位下降对邻建基础的影响。所有监测数据应通过信息化平台集中管理,实现实时采集、自动报警与趋势分析。
监测频率应根据施工阶段动态调整。在钢板桩施打初期,由于挤土效应显著,建议每日观测1~2次;进入稳定阶段后可调整为每2~3天一次;若遇异常情况(如突降大雨、周边出现新裂缝等),则需加密至每日多次,并启动应急预案。监测周期应持续至主体结构回填完成、变形趋于稳定为止,通常不少于施工结束后1个月。
为确保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必须明确责任主体,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监测单位独立实施,避免利益冲突。同时,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及业主应共同参与监测数据分析与研判,一旦监测值接近预警阈值(如地表沉降超过20mm、建筑物倾斜率大于0.2%),立即暂停施工,组织专家会诊,采取注浆加固、临时支撑、调整施工参数等应对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地区软土层较厚,尤其在珠江沿岸及老城区,土体灵敏度高,易产生长期蠕变变形。因此,在监测中不仅要关注瞬时变形,还需重视后期沉降的发展趋势。必要时可结合InSAR遥感技术进行大范围地表形变补充监测,提升整体风险防控能力。
综上所述,广州拉森钢板桩施工中的邻建保护监测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强的技术工作。只有在科学规划施工方案的基础上,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测网络,严格执行动态管控和应急响应机制,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未来随着智能传感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邻建保护监测将朝着更加精准、高效、智能化的方向演进,为广州城市建设的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