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及周边地区的基坑支护、河道整治、临时围堰等工程中,拉森钢板桩因其施工便捷、可重复使用、强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其中,12米长的拉森钢板桩由于其适用于较深基坑和复杂地质条件,成为许多工程项目中的首选。然而,在实际采购或租赁过程中,部分供应商提出“不开发票,费用便宜”的承诺,这让不少施工单位或项目负责人陷入两难:究竟选择不开票是否真的划算?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风险?
首先,我们来分析“不开发票”为何能带来价格上的“优惠”。在正常的商业交易中,开具发票意味着企业需要依法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相关税费。以一般纳税人身份的企业为例,提供钢板桩租赁或销售服务通常适用9%的增值税税率。此外,企业还需承担附加税(如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以及可能的利润所得税。这些税费最终会反映在报价中。而如果供应商选择不开具发票,实际上就是逃避了纳税义务,从而可以将这部分“节省”的成本让利给客户,表现为报价更低。
例如,某正规公司对12米拉森钢板桩的月租金报价为每根380元,并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而另一家个体户或非正规单位则报价每根仅300元,但明确表示“不开发票”。表面上看,每根每月节省80元,对于动辄数百根用量的项目而言,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差价。这种价格诱惑很容易让一些急于控制成本的施工单位心动。
然而,这种“便宜”背后潜藏着巨大的法律与财务风险。第一,从合规性角度看,任何单位之间的经济往来都应依法取得合法票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规定,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对外发生经营业务收取款项,收款方应当向付款方开具发票。购买方有权索取发票,也有义务要求对方提供合规票据。若企业长期接受无票交易,不仅自身无法进行成本列支和进项抵扣,还可能在税务稽查中被认定为虚列成本,面临补税、罚款甚至行政处罚。
第二,缺乏发票意味着合同履约缺乏有效凭证。一旦发生纠纷——如钢板桩质量不合格、数量短缺、退场结算争议等——由于没有正式发票作为交易证据,维权难度将大大增加。尤其是在工程审计过程中,财政或第三方审计机构会对所有支出进行票据审查,无票支出往往会被剔除,导致项目成本无法全额计入,影响最终结算。
第三,从长远发展来看,正规企业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的合规管理。大型国企、上市公司或政府投资项目普遍实行严格的财务制度,要求所有采购和租赁行为必须“见票入账”。若合作方无法提供发票,即便价格再低,也无法进入合格供应商名录,更谈不上长期合作。因此,选择不开票的低价服务,实际上是牺牲了企业的信誉和发展空间。
此外,还需警惕“低价陷阱”。部分不开发票的供应商可能是个人挂靠、无资质经营,甚至提供的钢板桩本身存在质量问题,如厚度不足、锈蚀严重、锁口变形等。这类产品在施工中极易出现漏水、倾斜甚至坍塌事故,带来的安全风险和经济损失远超节省的那点“差价”。
那么,如何在保证合规的前提下控制成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先选择有资质、信誉良好的正规租赁或销售公司,通过比价谈判争取合理价格;二是考虑采用集中采购或长期合作协议的方式,提升议价能力;三是关注钢板桩的周转效率,优化施工方案,减少闲置时间,从根本上降低使用成本;四是核实供应商是否具备开具发票的能力,必要时可要求其提供税务登记证明或过往开票记录。
总之,“不开发票费用便宜”看似为企业节省了眼前开支,实则埋下了税务风险、法律隐患和管理漏洞。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加强税收监管、推进“金税四期”建设的大背景下,任何企图通过无票交易降低成本的做法都将难以为继。对于广州地区的工程建设单位而言,与其贪图一时便宜,不如建立规范的采购流程,选择阳光透明的合作模式,真正实现降本增效与合规运营的双赢。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