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建筑施工中,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工程管理、设计优化和施工组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广州某大型基坑支护工程项目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主要支护结构形式之一,其施工过程通过BIM技术进行了全过程的模拟与管理,实现了施工效率提升、资源优化配置和风险预控的目标,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项目位于广州市核心城区,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地下三层,基坑深度达15米,周边环境复杂,邻近既有建筑和市政道路,对支护结构的安全性与施工扰动控制提出了较高要求。项目团队决定采用拉森Ⅳ型钢板桩作为临时支护体系,并结合BIM技术进行全过程施工模拟与管理。
在施工前期,项目组基于BIM平台建立了完整的三维信息模型,涵盖了地质模型、支护结构模型、周边建筑模型及地下管线模型。通过Revit、Civil 3D等建模软件,将设计图纸转化为可视化的三维模型,实现了设计意图的直观表达。同时,利用Navisworks进行碰撞检测,提前发现并解决了支护结构与地下管线之间的潜在冲突问题,为后续施工提供了可靠依据。
在施工模拟方面,项目组通过BIM+4D(时间维度)技术,将钢板桩施工工序与进度计划相结合,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了动态模拟。模拟内容包括钢板桩的打设顺序、支撑结构安装、土方开挖阶段及监测点布置等关键节点。通过4D模拟,施工管理人员可以清晰掌握各阶段施工重点,优化机械调度与人员安排,确保施工进度可控、工序衔接合理。
在钢板桩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还引入了BIM与现场监测系统的联动机制。通过在关键位置布设位移、应力、水位等传感器,并将数据实时上传至BIM平台,实现了对支护结构受力状态和周边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控。一旦监测数据超过设定阈值,系统将自动触发预警机制,提醒现场人员采取相应措施,有效防止了基坑失稳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此外,BIM技术在施工协调与沟通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涉及多个专业单位协同作业,传统沟通方式容易造成信息滞后或理解偏差。借助BIM模型,项目组定期组织线上协同会议,通过模型直观展示施工进展、变更内容及风险点,提高了各参建单位之间的沟通效率,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返工现象。
在材料管理方面,项目组基于BIM模型进行了工程量的精确统计,并结合施工进度计划,制定了科学的材料进场计划。钢板桩的规格、数量及使用部位在模型中均有详细标注,避免了材料浪费与误用,提升了施工现场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还结合了无人机航拍与实景建模技术,将现场实际施工情况与BIM模型进行比对,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与施工的执行效果。通过这种“虚实结合”的方式,项目团队能够快速发现施工偏差,并及时进行调整,保障了施工质量与安全。
项目完成后,BIM模型作为竣工资料的一部分被完整保留,并移交至运维单位。模型中包含了钢板桩的安装位置、施工时间、检测数据等信息,为后期维护和可能的结构改造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该广州拉森钢板桩施工项目通过BIM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了施工全过程的数字化、可视化与智能化管理。从设计建模到施工模拟,从现场监测到运维移交,BIM技术贯穿始终,不仅提升了施工效率和安全性,也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和管理经验。随着BIM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其在深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