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地区的基坑支护、河道整治及地下工程施工中,拉森钢板桩因其施工便捷、可重复使用、止水性能良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然而,在复杂地质条件或高水位区域,单纯依靠钢板桩难以满足结构稳定与防渗要求,因此常需配合注浆加固技术进行联合支护。为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遵循科学合理的施工规范至关重要。本文将围绕广州地区拉森钢板桩施工中注浆加固的技术要点与规范要求进行系统阐述。
首先,注浆加固的目的在于改善钢板桩周围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提高地基承载力,增强整体稳定性,并有效控制地下水渗透。在软土地层、砂层或存在溶洞的岩层中,注浆能够填充空隙、固结松散土体,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抗渗能力的加固带,从而与钢板桩共同构成可靠的支护体系。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以及广东省地方标准《软土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T 15-38)的相关规定,注浆加固施工前必须进行详尽的地质勘察与设计论证。施工单位应依据勘察报告确定注浆范围、深度、压力参数及浆液配比,并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经专家评审后方可实施。
在施工准备阶段,应对拉森钢板桩的打设质量进行检查,确保桩体垂直度偏差不超过1/150,接头咬合紧密,无明显漏水现象。同时,需根据设计布设注浆孔位,通常沿钢板桩外侧1.0~1.5米范围内布置双排或多排注浆孔,孔距控制在1.0~1.5米之间,深度应穿透潜在滑动面并进入稳定土层不少于2.0米。
注浆材料的选择应结合地层特性合理配置。对于粉细砂层或淤泥质土,宜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其凝结时间可控、早期强度高;对于黏性土或裂隙岩体,可选用纯水泥浆液,水灰比一般控制在0.6:1~1.0:1之间。所有原材料须具备出厂合格证,并在现场取样复检,确保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注浆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分序注浆原则,即先外围后内部、先稀后浓、跳孔注浆,避免串浆和地面抬升。注浆压力应根据土层密实度动态调整,初始阶段宜采用低压慢注(0.2~0.5MPa),待浆液扩散稳定后逐步提升至设计压力(一般不超过1.0MPa)。每孔注浆量应达到设计值,且以压力和注浆量双控作为终止标准——当压力持续上升并稳定,同时单位吸浆量小于规定值时,方可结束该孔注浆。
施工期间须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包括地表沉降观测点、深层水平位移测斜管及地下水位监测井。一旦发现异常变形或冒浆、跑浆现象,应立即停止注浆,分析原因并采取封堵、调整参数等应对措施。特别是在城市建成区作业时,更应严控注浆压力,防止对周边建筑物、管线造成不利影响。
注浆完成后,应进行质量检验。常用方法包括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及抽芯检测,评估加固土体的强度和均匀性。必要时还可进行压水试验,检验防渗效果。检测点数不应少于注浆孔总数的5%,且每个检测断面不少于3个点。若检测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须进行补注处理直至达标。
此外,施工现场管理亦不可忽视。所有操作人员须持证上岗,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注浆设备应定期维护,保证泵压稳定;废浆液和冲洗水应集中收集处理,避免污染环境。项目部应建立完整的施工记录档案,包括注浆时间、压力、流量、材料用量等数据,做到全过程可追溯。
综上所述,广州地区在拉森钢板桩施工中实施注浆加固,必须坚持“设计先行、过程受控、检测验证”的原则,全面落实国家及地方相关技术规范。通过科学组织、精细施工与严格监管,才能有效提升支护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保障深基坑及地下工程的顺利推进。尤其在珠江三角洲软土广泛分布的背景下,注浆加固不仅是技术手段的补充,更是工程质量与城市安全的重要保障。未来,随着智能注浆、自动化监控等新技术的应用,该领域的施工效率与精准度将进一步提升,推动广州城市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