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及周边地区,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较高以及城市建筑密集,地基处理技术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兼具挡土与止水功能的支护结构,在软土地基处理、深基坑支护和复合地基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广州这样的沿海城市,其高含水量、低承载力的淤泥质土层对地基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科学规范地应用拉森钢板桩进行复合地基施工,不仅是保障工程安全的关键,也是提升施工效率、降低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以及广东省地方标准《软土地基处理技术规程》(DBJ/T 15-38)等相关规范,拉森钢板桩在复合地基中的应用需遵循一系列技术要求。首先,在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地质勘察资料,明确土层分布、地下水位、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等关键信息。对于广州常见的淤泥、淤泥质黏土及粉砂层,需评估其压缩性、渗透性和抗剪强度,以确定钢板桩的入土深度、布置形式及是否需要配合其他加固措施。
拉森钢板桩通常采用U型或Z型截面,具有良好的抗弯性能和锁口连接密封性。在复合地基施工中,其主要作用是形成连续的挡土止水帷幕,防止基坑侧壁坍塌和地下水渗入。同时,钢板桩可与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或注浆加固区协同工作,形成“刚柔结合”的复合地基体系。例如,在软土较厚区域,常采用“拉森钢板桩+内支撑+水泥土搅拌桩”组合支护方案,既提高了整体稳定性,又有效控制了地表沉降。
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执行打桩工艺。常用的施工方法包括振动锤击法和静压植桩法。振动锤击适用于大多数砂性土和软黏土,但在城市中心区需注意噪音和振动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静压植桩则更适合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区域,能显著减少施工扰动。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确保钢板桩垂直度偏差不超过1/150,桩身无明显扭曲或损伤,锁口连接紧密,防止漏水漏砂。
在复合地基体系中,拉森钢板桩往往作为临时支护结构使用,待主体结构完成并具备足够抗浮能力后方可拆除。但在某些永久性工程中,如地下管廊、堤岸加固等项目,也可设计为永久结构。此时,必须进行耐久性设计,包括防腐处理(如热浸镀锌、涂层保护)、接头防水密封以及长期监测方案的制定。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地区的地下水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尤其在滨海地带氯离子含量较高,容易导致钢材锈蚀。因此,规范要求对长期暴露于地下水环境中的钢板桩采取有效的防腐措施,并定期开展结构健康检测。此外,施工期间应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包括桩体位移、支撑轴力、周边地表沉降和地下水位变化等指标的实时监控,确保施工全过程处于可控状态。
环境保护同样是施工过程中的重要考量。拉森钢板桩施工虽相对环保,但仍可能因振动、噪声或泥浆排放对周边居民造成影响。为此,施工单位应在开工前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和环境管理计划,落实降噪、防尘、排水等措施,并接受主管部门监督。特别是在老城区或靠近历史建筑的区域,更应谨慎施工,必要时采用微扰动技术或分段跳打法减少影响。
从经济性角度看,拉森钢板桩具有可重复使用的优点。在多个相邻工程项目之间,经检验合格的钢板桩可回收再利用,大幅降低材料成本。但回收前必须进行全面检查,清除附着泥土、修复变形部位,并重新进行防腐处理,确保再次使用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广州地区在应用拉森钢板桩进行复合地基施工时,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技术规范,结合本地地质特点和工程实际,科学设计、精细施工、全程监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拉森钢板桩在挡土、止水和协同加固方面的优势,确保地基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随着城市建设向地下空间纵深发展,拉森钢板桩在复合地基中的规范化应用将愈发重要,也为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