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的城市建设进程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环保且可重复使用的基坑支护结构形式,广泛应用于地铁工程、地下管廊、深基坑开挖等项目中。为确保施工安全、工程质量以及周边环境的稳定,建立科学、系统的监督检查规范显得尤为重要。广州地区结合本地地质特点、气候条件及施工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拉森钢板桩施工建设监督检查体系,有效提升了工程建设的整体管理水平。
在施工前期阶段,监督检查的重点在于方案审查与技术交底。施工单位必须依据设计图纸和地质勘察报告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通过专家论证程序。监理单位需对方案的可行性、安全性进行严格审核,重点关注钢板桩的选型、打入深度、支撑体系布置以及降水措施等内容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同时,监督机构应检查施工单位是否完成对作业人员的技术与安全交底,确保所有参与人员熟悉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及应急处置措施。
进入施工实施阶段后,监督检查贯穿于打桩、连接、支撑设置及监测全过程。首先,在钢板桩进场时,必须查验材料的出厂合格证、检测报告及相关性能指标(如材质、厚度、锁口质量等),严禁使用锈蚀严重或变形明显的桩体。打桩过程中,应重点监控打桩机械的运行状态、导向架的安装精度以及桩体垂直度控制。采用振动锤沉桩时,需注意控制振动频率和持续时间,避免对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造成不利影响。对于复杂地质区域,如软土层较厚或存在孤石的情况,应督促施工单位采取预钻孔、引孔等辅助措施,防止桩体偏移或锁口损坏。
钢板桩之间的连接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体结构的防水性和稳定性。监督检查中应重点关注锁口对接是否严密,必要时使用止水材料进行填充处理。特别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必须确保止水效果满足设计要求,防止出现渗漏引发基坑失稳。此外,支撑系统(如钢围檩、斜撑、角撑等)的安装位置、焊接质量和预加轴力也属于关键控制点,监理人员需逐项验收并留存影像资料。
在基坑开挖期间,动态监测是保障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监督机构应核查监测方案的合理性,包括监测项目(如桩体位移、支撑轴力、地表沉降、地下水位等)、测点布设密度及报警阈值设定是否符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等相关规范。施工单位须委托具备资质的第三方监测单位开展实时监测,并每日上报数据。一旦发现监测值接近预警值,必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暂停相关作业并组织专家会商,查明原因后方可继续施工。
施工后期,随着主体结构回填或封底完成,钢板桩进入拔除阶段。此环节同样需要加强监管,防止因拔桩过快或顺序不当引起地面塌陷或邻近构筑物开裂。监督人员应检查拔桩设备的配置情况,确认是否采用跳拔方式并同步进行注浆回填,以补偿土体损失、控制地层变形。拔出后的钢板桩应及时清理、整修并分类堆放,为后续循环使用创造条件。
在整个监督检查过程中,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日益广泛。广州市部分重点项目已引入智慧工地平台,通过物联网传感器、视频监控和BIM模型实现对拉森钢板桩施工全过程的可视化、数据化管控。监管部门可通过平台远程调阅施工进度、监测数据和隐患整改情况,提高监管效率和响应速度。
此外,监督检查还需注重责任落实与闭环管理。各参建单位应明确岗位职责,严格执行“三检制”(自检、互检、专检),监理单位要履行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职责,政府监督部门则定期开展飞行检查和专项督查,发现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单,并跟踪整改闭环。对屡查屡犯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责任主体,依法依规予以处罚,形成有力震慑。
综上所述,广州拉森钢板桩施工建设的监督检查规范,不仅涵盖技术层面的全过程管控,更强调管理机制的协同与创新。通过健全制度、强化执行、科技赋能和责任追究,切实筑牢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安全防线,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