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代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尤其是在地下水位较高、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如何有效控制基坑开挖过程中的渗漏水问题,已成为施工技术的关键环节。广州作为典型的南方滨海城市,其软土地基广泛分布,地下水丰富,给深基坑工程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拉森钢板桩与止水帷幕协同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成为保障基坑安全、控制变形和防止涌水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围绕广州地区拉森钢板桩施工与止水帷幕协同应用的技术要点进行系统阐述。
首先,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成熟的挡土支护结构,具有施工速度快、可重复使用、抗弯性能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时围护结构中。在广州地区的实际工程中,拉森钢板桩常用于地铁出入口、管廊基坑、地下通道等浅至中等深度的基坑支护。然而,由于其接缝处存在一定的透水性,在高水压环境下单独使用难以完全满足止水要求。因此,必须结合止水帷幕技术,形成“刚性支护+柔性止水”的复合体系,以提升整体防水效果。
止水帷幕通常采用高压旋喷桩、水泥搅拌桩或TRD工法墙等形式,通过在拉森钢板桩外侧或内侧设置连续的水泥土墙体,阻断地下水向基坑内部渗透的路径。在广州软土层(如淤泥质土、粉细砂层)中,高压旋喷桩因其成桩质量可控、适应性强而被优先选用。施工时需根据地质勘察报告确定旋喷桩的深度、直径及搭接宽度,确保帷幕的连续性和密封性。一般要求止水帷幕深度应进入不透水层不少于1.5米,且与拉森钢板桩之间保持合理的间距(通常为20~50cm),以便于施工操作并减少相互干扰。
在协同施工过程中,工序安排尤为关键。通常建议先施打拉森钢板桩,再进行止水帷幕施工。这样可以利用钢板桩作为导向和支撑,避免旋喷或搅拌设备对已成桩体造成扰动。同时,钢板桩的先行设置还能起到一定的临时挡土作用,提高边坡稳定性。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场地狭窄或地下障碍物较多时,也可采用“跳打”方式,即间隔施打部分钢板桩后立即跟进止水桩施工,最后补全剩余钢板桩,以平衡工期与质量的关系。
接缝处理是协同技术中的难点之一。拉森钢板桩之间的锁口虽经密封处理,但仍可能存在微小渗漏;而止水帷幕与钢板桩之间的连接部位更是潜在的渗水通道。为此,应在两者交界处采取加强措施,例如在锁口内注入膨润土泥浆或聚氨酯类化学注浆材料,增强密封性能。同时,在止水帷幕顶端设置混凝土冠梁或压顶板,并将其与钢板桩顶部可靠连接,形成封闭的防渗体系,防止地表水下渗。
监测与信息化施工同样是保障协同技术成功实施的重要环节。在广州多个深基坑项目中,均设置了包括水位观测井、深层水平位移计、应力计在内的综合监测系统。通过对基坑内外水位变化、墙体变形及土压力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调整施工参数。例如,当监测到帷幕后水位下降缓慢或持续上升时,可能意味着止水效果不佳,需及时补充注浆或加密止水桩布置。
此外,施工环境的保护也不容忽视。广州城区人口密集,周边建筑物众多,施工振动和噪音控制要求严格。拉森钢板桩沉桩宜采用液压振动锤配合静压工艺,减少对邻近建筑的影响。止水帷幕施工则应注意泥浆排放管理,防止污染市政管网。所有工序均应遵循绿色施工原则,落实扬尘治理和噪声控制措施。
综上所述,拉森钢板桩与止水帷幕的协同应用,是解决广州地区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基坑止水难题的有效途径。该技术的成功实施依赖于科学的设计方案、精细化的施工组织以及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未来,随着新型材料和智能监测技术的发展,这一协同体系将进一步优化,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安全开发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