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代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中,特别是在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基坑支护工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核心城市,其城市建设密度高、地下空间开发频繁,对深基坑支护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拉森钢板桩与沉管灌注桩协同施工技术因其良好的止水性能、结构稳定性和施工效率,在广州多个重点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将围绕该协同技术的施工要点进行系统阐述。
首先,地质勘察与方案设计是技术实施的前提。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层以淤泥质土、粉细砂和软塑黏土为主,含水量高,承载力低,易发生流砂、管涌等现象。因此,在施工前必须进行详尽的地质勘探,明确地下水位、土层分布及渗透系数等关键参数。基于勘察结果,合理选择拉森钢板桩的型号(常用为Ⅳ型或Ⅵ型),并确定沉管灌注桩的直径、间距与入土深度。通常情况下,拉森钢板桩用于外围止水与临时挡土,而沉管灌注桩则承担主要的抗侧向压力和整体稳定性功能,二者形成“外挡内撑”的复合支护体系。
其次,施工顺序与工艺协调至关重要。一般采用“先打设拉森钢板桩,后施工沉管灌注桩”的流程。拉森钢板桩通过振动锤逐根打入,形成连续封闭的围堰结构。在此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桩体的垂直度和平面位置,避免出现明显偏移或锁口脱开。对于转角部位,需使用特制角桩或焊接连接,确保整体密封性。待钢板桩合拢并完成必要的支撑安装后,方可进行沉管灌注桩施工。沉管过程采用锤击或振动方式下沉钢管至设计标高,随后边拔管边灌注混凝土,确保桩身连续密实。值得注意的是,沉管作业可能对已施工的钢板桩产生扰动,因此应在两者之间预留适当距离(建议不小于1.5米),并在施工中实时监测位移变化。
第三,止水与防渗处理是协同技术的关键环节。尽管拉森钢板桩本身具备一定止水能力,但在砂层或强透水层中仍可能出现渗漏。为此,可在钢板桩内侧设置双液注浆帷幕或高压旋喷桩作为补充止水措施。同时,在沉管灌注桩与钢板桩交界区域,应加强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防止因冷缝或离析导致薄弱点。此外,基坑开挖阶段应同步做好降水工作,采用井点降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动水压力对支护结构的影响。
第四,监测与信息化施工不可或缺。在整个施工周期中,必须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包括钢板桩顶部水平位移、深层土体位移、周边建筑物沉降、地下水位变化等内容。通过自动化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数据,并结合BIM模型进行动态分析,及时发现异常趋势并采取加固措施。例如,当监测到某段钢板桩出现较大侧向变形时,可增设内支撑或施加预应力锚索进行补强。
最后,安全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也应高度重视。广州城区人口密集,施工噪音、振动和扬尘控制尤为关键。建议选用低噪声振动锤,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夜间施工扰民。对于废弃泥浆和残余混凝土,应集中收集并按规定处理,防止污染城市排水系统。同时,施工现场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和围挡,保障行人与车辆通行安全。
综上所述,拉森钢板桩与沉管灌注桩协同技术在广州地区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技术理念。通过科学的设计、合理的施工组织、严密的过程控制和持续的监测反馈,能够有效应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基坑支护挑战,保障工程安全与周边环境稳定。随着智能建造与绿色施工理念的不断深入,该技术还将进一步融合数字化管理手段,提升施工精度与效率,为广州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