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广州地区的深基坑支护工程日益增多,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经济、可重复使用的支护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地铁、地下管廊、桥梁基础等工程中。然而,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周边环境敏感以及作业空间受限等因素,突发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建立完善的应急通讯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合理的应急通讯保障技术不仅能够提升现场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还能有效降低事故风险,确保施工安全与进度。
首先,应急通讯系统的设计应遵循“快速、稳定、全覆盖”的基本原则。在广州地区,拉森钢板桩施工多位于城市中心或交通繁忙区域,地下管线密集,信号干扰严重,传统的对讲机或手机通讯易受屏蔽影响。为此,施工现场应配备专用无线通讯网络,如采用UHF/VHF频段的专业对讲系统,并结合中继台增强信号覆盖范围,确保从地面指挥中心到基坑底部各作业面均能实现无障碍通话。同时,建议部署基于4G/5G网络的移动应急通讯终端,作为备用通讯手段,以应对主系统故障或极端天气导致的中断。
其次,应急通讯设备的选型需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的特殊环境。拉森钢板桩施工常伴随强振动、高噪音和潮湿环境,通讯设备必须具备防水、防尘、抗干扰和耐冲击性能。推荐使用符合IP67防护等级的专业级防爆对讲机,并定期进行设备检测与维护。对于深基坑内部作业人员,应配备带有SOS一键报警功能的智能安全帽或便携式定位通讯终端,一旦发生坍塌、渗水或人员晕倒等紧急情况,可立即触发警报并上传位置信息,便于救援队伍精准定位与快速响应。
第三,建立分级响应的通讯指挥机制是保障应急效率的关键。施工现场应设立三级应急通讯架构:一级为项目部应急指挥中心,负责总体调度与对外联络;二级为现场安全监督组,实时监控各作业面动态;三级为班组作业单元,直接执行指令并反馈现场状况。各级之间通过专网专线保持24小时畅通,确保信息传递不延迟、不遗漏。此外,应制定标准化的应急通讯术语和操作流程,避免因语言不清或指令混乱造成误判。例如,在发现基坑侧壁出现裂缝或位移异常时,现场人员应按照预设代码迅速上报,指挥中心据此启动相应应急预案。
第四,强化人员培训与演练不可或缺。尽管先进的设备和制度是基础,但人的因素始终决定应急成效。所有参与拉森钢板桩施工的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都应接受系统的应急通讯培训,内容包括设备操作、信号识别、紧急呼叫流程及自救互救知识。项目部应定期组织模拟演练,如模拟基坑进水、钢板桩倾斜或通讯中断等场景,检验通讯系统的可靠性与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战化训练,提升全员的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置水平。
最后,信息化平台的集成应用将进一步提升应急通讯的智能化水平。广州部分重点工程项目已开始引入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将视频监控、人员定位、环境监测与应急通讯模块整合于一体。当系统检测到异常数据(如地下水位骤升、支撑轴力超限)时,可自动向相关人员发送预警信息,并联动开启应急广播和对讲通道。这种“感知—预警—响应”一体化模式,显著提高了突发事件的预判能力和处置效率。
综上所述,广州拉森钢板桩施工中的应急通讯保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设备配置、网络建设、机制设计、人员培训和智能管理等多个方面。只有坚持预防为主、科技赋能、协同联动的原则,才能构建起反应迅速、运转高效的应急通讯体系,为施工安全保驾护航。随着城市建设向更深更复杂的领域拓展,应急通讯技术也需持续创新与升级,助力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的安全与发展目标。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