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广州地区的软土地基和复杂的地质条件使得拉森钢板桩成为深基坑支护的重要选择。然而,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突变、设计偏差或施工操作不当等因素,可能出现钢板桩支护结构失稳甚至局部坍塌的险情。一旦发生此类事故,必须迅速启动应急支护机制,以控制险情发展,保障人员安全和周边环境稳定。因此,掌握科学有效的应急支护技术要点,对于确保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应急响应应遵循“快速反应、科学决策、分级处置”的原则。一旦发现钢板桩支护出现明显变形、位移加剧或局部土体滑移等征兆,现场管理人员应立即停止作业,疏散人员,并上报项目应急指挥小组。同时,利用监测系统实时采集的数据(如深层水平位移、地表沉降、支撑轴力等)进行初步风险评估,判断险情等级,制定针对性的应急方案。
其次,应急支护的核心是“止滑、补强、卸载”。针对已出现局部坍塌或即将失稳的区域,首要措施是进行被动区加固。常用方法包括高压旋喷桩或双液注浆对坑外土体进行快速加固,提升土体抗剪强度,阻止滑裂面进一步扩展。注浆范围应覆盖潜在滑动面,并结合地质雷达或钻孔探测确定实际影响深度。此外,可在钢板桩后侧增设临时斜撑或锚杆,通过预应力锁定增强整体稳定性。
第三,在坑内采取主动支护手段同样关键。可采用工字钢或H型钢作为临时内支撑,架设于原有围檩之间,形成“井”字形或“米”字形支撑体系,有效分担钢板桩受力。若原支撑系统受损严重,需拆除并更换为更高强度构件。同时,可在基坑底部施作混凝土反压块或堆载砂袋,增加抗隆起能力,防止底部土体上涌引发更大范围破坏。
第四,降水管理在应急处理中不可忽视。广州地区地下水丰富,若排水系统失效或水位异常上升,极易诱发流砂、管涌等问题,加剧支护结构负担。此时应检查降水井运行状态,必要时加密布设轻型井点或深井,强化降水效果。同时,在坑外设置回灌井,避免因过度抽水导致周边地面沉降,影响临近建筑物安全。
第五,信息化监测贯穿整个应急过程。应加密监测频率,对关键断面每小时至少采集一次数据,重点关注钢板桩最大位移点、支撑节点应力变化及周边建筑物裂缝发展情况。借助自动化监测平台实现预警联动,一旦数值超过预警阈值,系统自动报警并推送处置建议,为决策提供依据。
第六,人员组织与物资保障必须到位。施工现场应常备应急物资库,包括备用钢板桩、型钢、焊接设备、注浆机具、沙袋、水泵等。成立由技术负责人牵头的应急抢险队伍,定期开展演练,熟悉各类险情应对流程。与第三方检测单位、设计院建立联动机制,确保在复杂情况下能及时获得技术支持。
最后,事后评估与整改不可或缺。险情排除后,应组织专家对事故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审查原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施工工艺是否存在缺陷,并据此优化后续施工方案。同时,完善应急预案,补充新的风险点识别内容,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
综上所述,广州地区拉森钢板桩施工中的坍塌应急支护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强的技术工作。只有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强化全过程动态管控,才能有效应对突发险情,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保障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安全推进。在今后的工程建设中,还需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推动应急支护技术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