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广州地区广泛采用拉森钢板桩作为基坑支护结构,尤其在地铁、地下管廊、深基础工程等施工场景中应用频繁。由于拉森钢板桩围护形成的封闭或半封闭空间具有通风不良、空气流动性差的特点,在施工过程中极易积聚有毒有害气体或造成缺氧环境,从而引发作业人员中毒或窒息事故。因此,掌握科学有效的急救技术要点,对于保障施工安全、减少伤亡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必须明确可能导致中毒窒息的主要危险源。在拉森钢板桩施工区域,常见的有害气体包括硫化氢(H₂S)、一氧化碳(CO)、甲烷(CH₄)以及因有机物腐败产生的氨气等。此外,密闭空间内氧气浓度低于19.5%即构成缺氧环境,可能迅速导致人员意识丧失甚至死亡。这些风险多出现在深基坑清理、焊接作业、管道疏通或长期封闭后重新开启的工况中。
一旦发生中毒窒息事故,现场应急处置必须遵循“先评估、再施救、确保安全”的原则,严禁盲目进入施救,避免造成次生伤亡。具体急救技术应分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第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报警。 发现人员倒地或失去反应时,现场负责人应第一时间切断相关作业,通过广播或对讲系统通知所有人员撤离危险区域,并拨打120急救电话和当地应急救援机构。同时上报项目安全管理单位,确保信息畅通。
第二,进行现场风险评估与通风处理。 救援前必须使用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对事故区域的氧气浓度、可燃气体及有毒气体含量进行快速检测。若检测结果显示存在超标气体或缺氧,严禁任何人未佩戴防护装备进入。此时应立即启动强制通风设备,如防爆风机配合风管向作业空间送入新鲜空气,持续通风至少15-30分钟,并反复检测气体浓度直至恢复正常水平。
第三,实施专业救援与个体防护。 救援人员必须穿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SCBA)、防化服及安全绳索,在有监护人指挥下采取“三脚架+绞盘”或机械吊运方式将受害者缓慢移出危险区域。严禁无防护进入施救,这是近年来多起群死群伤事故的根本原因。救援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伤者颈椎,避免二次伤害。
第四,现场初步急救措施。 将伤者转移至空气清新、通风良好的安全区域后,立即检查其意识、呼吸和脉搏。若伤者意识不清但仍有呼吸,应将其置于稳定侧卧位(复原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舌根后坠或呕吐物堵塞气道;若已无呼吸或心跳,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CPR),按照30:2的比例进行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直到专业医疗人员到达。
第五,持续监护与后续处理。 即使伤者恢复自主呼吸,也必须持续观察其神志、面色、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变化。部分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具有延迟性中毒效应,表面清醒者仍可能在数小时后出现脑水肿或神经系统损伤。因此,所有中毒窒息人员均需送往医院进行高压氧舱治疗和全面医学评估,不得擅自离院。
此外,预防始终优于救治。施工单位应在拉森钢板桩作业前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落实“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流程,配备足够的气体检测仪、通风设备和应急救援器材。同时,定期组织员工开展中毒窒息应急演练,提升全员自救互救能力,确保每位作业人员熟悉逃生路线和报警程序。
综上所述,广州地区拉森钢板桩施工中的中毒窒息风险不容忽视。只有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强化技术防范、普及急救知识,并在事故发生时科学有序地实施救援,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每一个环节的严谨执行,都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