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拉森钢板桩因其良好的止水性、施工便捷性和可重复利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广州地区的基坑支护、河道围堰及地下工程中。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管理不规范或操作不当等因素,仍可能发生安全事故。一旦发生事故,如何科学、高效地进行应急处置和后续处理,直接关系到人员安全、工程进度以及周边环境的稳定。因此,掌握广州地区拉森钢板桩施工安全事故处理的技术要点至关重要。
首先,事故发生后的快速响应与现场管控是首要环节。一旦发现钢板桩倾斜、位移过大、基坑渗漏或坍塌等险情,必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停止相关作业,撤离危险区域内的施工人员。同时,应迅速封锁事故现场,设置警戒线,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并安排专人值守。在此基础上,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监理单位及相关部门,确保信息传递畅通,为后续处置争取宝贵时间。
其次,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与现场监测是制定应对措施的前提。广州地区软土层较厚,地下水丰富,易导致钢板桩受力不均或支撑体系失效。因此,需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对现场进行勘察,重点检查钢板桩的打入深度、垂直度、锁口连接质量以及支撑系统的完整性。同时,调取基坑监测数据,包括深层水平位移、地表沉降、水位变化等,分析变形发展趋势。必要时应加密监测频率,采用全站仪、测斜仪等设备进行实时动态监控,确保掌握第一手资料。
第三,针对不同类型的事故,应采取差异化技术处理措施。若出现钢板桩轻微倾斜或位移,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采用千斤顶或液压设备进行纠偏,并增设横向支撑或锚杆以增强整体稳定性。对于锁口漏水问题,可采用棉纱、木楔等临时封堵材料进行堵漏,并配合双液注浆(水泥-水玻璃)技术进行加固止水。若发生局部坍塌,应立即回填砂土或混凝土反压,遏制险情扩大,并评估是否需要重新设计支护方案。在极端情况下,如钢板桩整体失稳或基坑濒临倒塌,必须果断采取回灌水或部分回填的方式,平衡内外压力,避免引发更大范围的破坏。
第四,加强支护体系的补强与优化是防止次生灾害的关键。在完成初步抢险后,应组织专家团队对原设计方案进行复核,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加固方案。常见措施包括:增加内支撑层数、改用更大型号的H型钢或钢管支撑、在钢板桩外侧施打高压旋喷桩形成止水帷幕,或采用预应力锚索提升抗倾覆能力。在广州高水位地区,尤其要重视降水井的布设与运行管理,确保地下水位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减少对支护结构的水压力影响。
第五,善后处理与经验总结不可忽视。事故处置完成后,应对受损结构进行全面检测,评估其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必要时进行更换或补打钢板桩。同时,应整理事故全过程记录,包括影像资料、监测数据、处理方案及实施效果,形成完整的事故报告。项目各方应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剖析管理漏洞和技术缺陷,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岗前培训和交底工作,提升一线作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
最后,需强调的是,预防胜于救治。在日常施工中,应严格执行《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等相关规范,落实“先支护、后开挖”的原则,严禁超挖或无序开挖。施工单位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全程监督,确保钢板桩打设精度和连接质量。监理单位要加强过程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唯有将安全管理贯穿于施工全过程,才能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综上所述,广州地区拉森钢板桩施工安全事故的处理,是一项系统性强、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只有坚持“快速响应、科学研判、精准施策、综合治理”的原则,才能有效控制风险、保障工程安全,为城市建设的稳步推进提供坚实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