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前广州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基坑支护和临时围堰结构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地铁工程、地下管廊、深基坑开挖等项目中。然而,近年来由于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在高强度、高技术要求的拉森钢板桩施工环节,专业施工人员不足已成为制约工程进度与安全的重要因素。面对这一现实挑战,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技术应对措施,不仅有助于保障施工连续性,更能提升整体工程的安全性和效率。
首先,应强化现有人员的技术培训与能力提升。在施工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技术人员的作用。企业可组织短期集中培训,重点讲解拉森钢板桩的打设工艺、振动锤操作规范、垂直度控制、接头防水处理以及常见故障排除等内容。同时,引入“师带徒”模式,由经验丰富的工人带领新手进行现场实操,缩短新员工的成长周期。此外,还可通过视频教学、模拟操作等方式增强培训效果,确保每位上岗人员具备独立作业能力。
其次,推动机械化与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是缓解人力短缺的关键路径。传统拉森钢板桩施工依赖大量人工进行定位、校正和焊接作业,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在人员不足的应急状态下,应优先采用自动化程度高的打桩设备,如履带式液压振动锤配合GPS或全站仪进行精准定位,实现钢板桩的自动对位与垂直度调整。部分先进项目已尝试使用智能打桩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沉桩深度、倾斜角度和贯入阻力,自动反馈调节参数,大幅减少对熟练工人的依赖。推广此类设备虽初期投入较高,但从长期看能显著降低人力需求并提升施工质量。
第三,优化施工组织与工序衔接也是应对人员短缺的有效策略。施工单位应在项目前期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合理安排钢板桩施工与其他工序的交叉作业时间,避免因等待人员而导致工期延误。例如,在土方开挖前预留充足的钢板桩施工作业面,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打桩任务;或采取分段施工方式,将长距离围堰划分为若干区段,逐段推进,减少单日所需人力。同时,加强现场调度管理,建立灵活的班组轮换机制,确保关键岗位24小时有人值守,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加强外部协作与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在区域性施工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企业之间可通过行业协会或政府平台建立劳务协作网络,实现技术工人跨项目调配。例如,当某一工地进入打桩高峰期而人手不足时,可从临近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的项目临时借调专业队伍,形成“错峰用工”模式。同时,鼓励大型施工企业建立自有专业化施工队伍,并配备标准化设备,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响应多个项目需求。
第五,重视安全管控与应急预案制定。人员短缺往往导致赶工现象频发,容易引发安全隐患。因此,在应急施工期间更应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特别是针对钢板桩吊装、打设过程中的高空作业、机械伤害风险点,必须落实专人监护制度。施工现场应配置足额的安全管理人员,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确保一旦发生设备故障或人员受伤等突发事件,能够迅速启动预案,妥善处置。
最后,从长远来看,行业主管部门应推动建立拉森钢板桩施工人才培育体系,支持职业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具备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提高一线施工人员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增强职业吸引力,从根本上缓解人才断层问题。
综上所述,面对广州地区拉森钢板桩施工人员短缺的现实困境,需从技术培训、设备升级、组织优化、资源协同和安全管理等多个维度综合施策。只有将短期应急措施与长期机制建设相结合,才能有效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推进,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