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的城市建设与更新过程中,地下空间开发、基坑支护以及河道整治等工程日益增多。在这些项目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可重复使用的支护结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深基坑围护、临时挡土墙及止水帷幕等场景。然而,广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下文物资源丰富,尤其在老城区如越秀、荔湾等地,施工过程中极易触及不可移动文物或地下埋藏文物。因此,在拉森钢板桩施工中如何有效实施文物保修技术,已成为工程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的技术课题。
首先,施工前的文物调查与评估是保障文物安全的基础环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地方性法规,所有在文物保护区或地下文物埋藏区内的建设工程,必须依法开展文物勘探工作。施工单位应联合具备资质的考古单位,采用地质雷达、钻探取样、历史资料比对等方式,全面掌握施工区域内的文物分布情况。对于可能存在文物埋藏的区域,应提前划定保护范围,并制定专项施工方案,避免盲目施工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其次,拉森钢板桩的打设方式需科学选择,以减少振动对周边文物的影响。传统锤击式打桩虽效率高,但会产生强烈的冲击振动,可能对邻近古建筑基础、地下文物层造成扰动甚至结构性损伤。为此,在文物敏感区域应优先采用静压植桩或液压振动沉桩技术。静压植桩通过液压系统将钢板桩缓慢压入土体,几乎无振动和噪音,特别适用于紧邻文物保护单位的施工环境。若必须使用振动沉桩,则应控制振动频率、振幅和持续时间,并设置实时振动监测系统,确保振动加速度不超过文物保护允许限值(通常为2.5 mm/s以下)。
第三,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监测体系不可或缺。应在文物本体及其周边布设位移、倾斜、裂缝和振动监测点,利用自动化监测设备进行24小时连续数据采集。一旦发现异常沉降或位移趋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暂停施工并组织专家会诊。同时,建立施工与文物管理部门的信息联动机制,确保监测数据及时共享,实现风险早预警、早处置。
第四,钢板桩布置应尽量避开已知文物点位,并优化支护结构设计。在无法完全避让的情况下,应通过调整桩位、减小桩长或采用局部支护替代等方式,最大限度降低对文物本体的干扰。例如,在靠近古井、古墓或历史建筑基础的位置,可采用短桩+内支撑或锚索的组合支护形式,减少打入深度和横向挤土效应。此外,钢板桩的闭合位置应避开文物密集区,避免形成封闭应力圈对地下文物层产生挤压。
第五,施工后的回填与拔桩阶段同样需要精细管理。钢板桩在完成支护任务后,若需拔除,其产生的空隙可能导致上覆土层塌陷,进而影响地下文物的稳定性。因此,拔桩过程中应同步实施注浆填充,采用低收缩、早强型水泥浆液对桩周空隙进行密实回灌,防止地层沉降。注浆压力应严格控制,避免过高压力对文物造成二次扰动。
最后,建立健全的文物保修责任制度和技术档案体系至关重要。施工单位应编制专项文物保修方案,明确各阶段的技术措施、责任人和应急流程,并报文物主管部门备案。所有施工记录、监测数据、影像资料均应完整归档,作为后期文物评估与责任追溯的重要依据。同时,应对施工人员开展文物保护培训,增强其文物意识和操作规范性,杜绝人为疏忽导致的文物损坏。
综上所述,广州地区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拉森钢板桩施工虽具技术优势,但在文物敏感区域的应用必须慎之又慎。通过前期详勘、工艺优化、过程监控、后期维护等多维度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才能实现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协调发展,真正体现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文明高度。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