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代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中,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是在地质条件复杂、周边环境敏感的区域,选择合适的支护方式至关重要。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软土地基分布广泛,地下水位较高,对深基坑工程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在此背景下,拉森钢板桩V型桩作为一种高效、经济且可重复利用的支护结构,在广州地区的深基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将围绕广州地区应用拉森钢板桩V型桩进行深基坑支护的技术要点进行系统阐述。
首先,地质勘察与水文分析是设计的前提。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层以淤泥质土、粉细砂和黏性土为主,具有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和高含水量的特点。因此,在采用拉森钢板桩V型桩前,必须进行详尽的地质钻探与原位测试,明确土层分布、地下水位变化规律及渗透系数等关键参数。特别是对于承压水层的存在,需评估其对基坑开挖过程中突涌风险的影响,为后续止水帷幕设计提供依据。
其次,合理选型与打设工艺控制至关重要。拉森钢板桩按截面形状可分为U型、Z型和V型等多种类型,其中V型桩因其良好的抗弯性能和锁口连接强度,适用于深度较大、侧向压力较高的基坑工程。在广州的实际应用中,通常选用SP-IV或更高级别的V型拉森钢板桩,单根长度根据基坑深度确定,一般在12~24米之间。打桩施工宜采用静压植桩机或高频液压振动锤,避免传统冲击式打桩对周边建筑物造成振动影响。同时,应严格控制桩体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150),确保锁口咬合紧密,防止渗漏。
第三,科学设置支撑体系以保障整体稳定性。深基坑支护不仅依赖于围护结构本身,还需配合内支撑或锚索系统共同作用。在广州的典型工程实践中,常采用混凝土冠梁+多道钢支撑(如Φ609×16钢管)的组合形式。支撑布置应结合基坑平面形状优化间距,一般水平间距控制在3~6米,竖向根据开挖深度分层设置,通常每3~4米设一道。此外,支撑安装须遵循“先撑后挖”原则,并实时监测轴力变化,防止因预加应力不足或失衡导致支护结构变形过大。
第四,有效的止水与降水措施不可忽视。尽管V型拉森钢板桩锁口具有一定防水能力,但在高水头差条件下仍可能出现渗漏。为此,建议在桩间锁口处注入专用止水剂(如聚氨酯或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增强密封性。同时,应在基坑内部布设轻型井点或管井降水系统,将地下水位控制在开挖面以下至少0.5~1.0米,确保干作业环境。降水过程中需同步监测周边地表沉降和建筑物位移,防止过度抽水引发地面塌陷。
第五,全过程信息化监测与动态调整机制必不可少。深基坑施工属于高风险作业,必须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在广州项目中,常规监测内容包括:支护桩水平位移(测斜)、支撑轴力、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及邻近建筑物倾斜等。通过自动化传感器与人工巡检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与预警分析。一旦发现变形速率超过警戒值(如连续三天日增量>3mm),应立即暂停开挖,组织专家会商并采取加固措施,如增设临时支撑或注浆稳定土体。
最后,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贯穿始终。拉森钢板桩最大的优势之一在于其可拔除重复使用,减少资源浪费。在广州部分地铁附属结构或临时地下通道工程中,施工完成后对完好的钢板桩进行回收再利用,既降低了工程成本,也符合绿色施工要求。但拔桩时应注意控制上拔速度,配合桩孔注浆填充,防止形成空洞引起地层扰动。
综上所述,广州地区采用拉森钢板桩V型桩进行深基坑支护,需综合考虑地质条件、结构设计、施工工艺、止水降水、监测反馈及环保回收等多个环节。只有在各个环节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并结合本地工程经验不断优化方案,才能确保基坑安全、周边环境稳定以及施工效率的全面提升。随着智能建造与BIM技术的发展,未来该技术将进一步向精细化、数字化方向演进,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