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河道整治工程不仅要满足防洪排涝的基本功能,还需兼顾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近年来,拉林河某支流段的河道整治工程中采用了拉森钢板桩生态护岸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和社会反响。本文将对该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过程进行系统复盘,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
一、项目背景与目标
该整治河段位于城市近郊,原河道断面不规则,岸坡失稳,雨季常发生局部冲刷和塌岸现象,严重威胁周边居民安全。同时,由于缺乏系统的生态设计,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本次整治的目标包括:提升河道行洪能力、稳定岸坡结构、恢复水生态系统,并打造亲水型生态景观廊道。
二、设计方案概述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和水文条件,设计团队决定采用拉森Ⅳ型钢板桩作为主要护岸结构形式。其优点在于施工周期短、止水性能好、抗冲刷能力强,且适用于软土地基处理。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理念,在钢板桩后方设置生态袋护坡与植被缓冲带,形成“刚柔并济”的复合护岸体系。
具体设计内容包括:
- 主护岸结构:采用长9m的拉森Ⅳ型钢板桩打入河岸土体,间距按0.4m布设,形成连续挡土墙;
- 排水与反滤层:在钢板桩内侧设置碎石反滤层与盲沟系统,防止地下水压力过大导致结构破坏;
- 生态修复措施:在护岸顶部及背水面铺设生态袋,种植本地耐湿植物,如芦苇、香蒲等;
- 亲水平台与步道:沿岸设置透水铺装步道,局部设置观景平台,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性。
三、施工组织与关键技术措施
本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实施:施工准备、钢板桩施工、生态修复与附属设施建设。
1. 施工准备阶段
前期重点完成以下工作:
- 完成征地拆迁与场地清理;
- 搭建临时围堰,确保干地作业条件;
- 对原有河床进行清淤,清除垃圾与障碍物;
- 开展地下管线探测,避免施工中误伤市政设施。
2. 钢板桩施工阶段
采用履带式打桩机配合振动锤进行沉桩作业,施工过程中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 控制打桩顺序,由中间向两侧推进,减少挤土效应;
- 实时监测桩位偏差与垂直度,确保施工精度;
- 设置临时支撑,防止钢板桩在施工过程中倾覆;
- 对接缝处进行密封处理,提高整体止水性能。
3. 生态修复与配套设施施工
钢板桩完成后,随即开展生态修复作业:
- 在钢板桩后填筑级配砂石,铺设土工布;
- 分层填充生态袋,内掺营养土,保证植物生长基础;
- 种植本土植物,结合喷播草籽,形成多层次绿化;
- 步道采用透水混凝土,雨水可直接渗入地下,提升水循环效率。
四、工程成效评估
经过一个完整雨季的运行,整治后的河段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与功能性:
- 防洪能力显著提升:通过规范断面设计和钢板桩护岸加固,河道过流能力提高约30%,有效抵御了汛期洪水冲击;
- 岸坡稳定可靠:未出现明显变形或滑坡现象,钢板桩结构表现良好;
- 生态恢复初见成效:植物成活率超过90%,水生生物种类有所增加,水质改善明显;
- 景观与社会效益显现:新增步道与观景平台受到市民欢迎,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五、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尽管工程总体成功,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 施工扰动影响周边环境:打桩震动对临近建筑物造成一定影响,建议后续项目中采用低噪音设备或调整施工时段;
- 初期植物养护不到位:部分区域因灌溉系统未及时启用导致植物枯死,需加强后期管养机制;
- 生态袋易被冲刷:个别地段生态袋固定不牢,在强降雨中发生移位,应优化锚固方式。
六、结语
拉森钢板桩生态护岸技术在本次河道整治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工程防护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通过科学设计与精细化施工,不仅提升了河道的功能性,也为城市生态空间增添了绿色活力。未来在类似项目中,应进一步加强多专业协同、全过程管理与后期维护机制,推动河道整治工程向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