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类建筑工程日益增多,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都市区域,施工活动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也愈发受到关注。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中心城市,其城市建设中频繁使用拉森钢板桩进行基坑支护、河道围堰、地下管廊等工程。其中,6米长的拉森钢板桩因其良好的抗弯性能和施工便捷性,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型深基坑项目中。然而,在钢板桩施工过程中,振动打桩工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较大的噪声,这不仅影响施工人员的作业环境,更可能对周边居民区、学校、医院等敏感区域造成干扰。因此,明确并严格执行噪声限值标准,成为保障城市环境质量与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以及《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的相关规定,城市区域的环境噪声需按功能区划分为五类,分别对应不同的噪声限值。广州市依据城市规划将不同区域划分为1类(居住文教区)、2类(商业金融区)、3类(工业区)和4类(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对于施工现场的噪声排放,则主要依据《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2011)进行管控。该标准明确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场界环境噪声昼间不得超过70分贝(A),夜间不得超过55分贝(A)。这里的“昼间”指6:00至22:00,“夜间”为22:00至次日6:00。
具体到6米拉森钢板桩的振动打桩作业,其噪声源主要来自于打桩机(如履带式振动锤)在高频振动下将钢板桩压入土层时产生的机械振动与土壤摩擦声。实际测量数据显示,常规振动打桩设备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峰值可达85至95分贝(A),远超国家标准限值。特别是在软土地基或砂层中施工时,由于需要更长时间的振动沉桩,噪声持续时间较长,对周边影响更为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施工噪声存在阶段性,但其突发性和高强度特征容易引起居民投诉。因此,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及住建部门对重点区域的施工噪声实施严格监管。例如,在住宅区、学校、医院等敏感目标50米范围内的工地,施工单位必须提前向环保部门申报夜间施工许可,并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若确需在夜间进行打桩作业,必须确保噪声控制在55分贝以下,并通过设置隔声屏障、优化施工工艺、选用低噪声设备等方式降低影响。
针对拉森钢板桩施工中的噪声问题,近年来广州部分重点工程项目已开始推广使用静压植桩技术替代传统振动打桩。静压法通过液压系统将钢板桩缓慢压入地面,几乎不产生振动和高噪声,尤其适用于城市中心或邻近居民区的施工场景。虽然静压设备成本较高且施工速度相对较慢,但从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角度出发,其应用前景广阔。此外,一些施工单位也尝试在振动锤外部加装隔音罩,或在工地周围设置移动式吸声屏障,以吸收和阻隔噪声传播路径,从而有效降低场界噪声水平。
从管理层面来看,广州市已建立完善的施工噪声监测体系。许多大型工地需安装在线噪声监控设备,实时上传数据至环保平台,一旦发现超标立即预警并责令整改。同时,市民可通过“12369”环保举报热线反映施工扰民问题,相关部门将在24小时内响应处理。这种“技防+人防”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显著提升了噪声污染的治理效率。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国家和地方标准对建筑施工噪声已有明确限值要求——即昼间70分贝、夜间55分贝,但6米拉森钢板桩在振动打桩过程中极易突破这一阈值。因此,单纯依赖标准限值并不足以解决问题,还需结合先进技术手段、科学施工组织和严格监管机制,实现噪声源头控制与传播途径削减的双重目标。未来,随着绿色施工理念的深入推广和环保法规的不断完善,广州有望在保障工程建设进度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城市声环境质量,真正实现发展与宜居的和谐共存。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