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的城市建设与地下工程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常见的临时支护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基坑开挖、河道整治、地铁施工等工程中。当施工完成后,需要将钢板桩拔出,而拔桩后留下的桩孔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地面沉降、周边建筑物开裂、地下管线变形等一系列工程问题。因此,拔桩后的桩孔回填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序,其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回填质量与后期安全。
在实际工程中,广州地区对6米拉森钢板桩拔除后桩孔回填所采用的材料需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周边环境以及回填目的等因素。目前,常用的回填材料主要包括水泥浆液、水泥-膨润土混合浆液、细砂、低强度混凝土以及自密实混凝土等,不同材料适用于不同的工程场景。
首先,水泥浆液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回填材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与一定的凝结强度。在地下水位较低或地层透水性较差的区域,水泥浆可通过注浆泵从桩孔底部向上压注,实现对空腔的有效填充。该方法施工简便,成本相对较低,但存在凝固时间较长、易受水流冲刷导致流失等问题,因此多用于对回填强度要求不高的非重要区域。
其次,水泥-膨润土混合浆液是近年来在广州地区应用较多的一种改良型回填材料。膨润土具有优异的吸水膨胀性和悬浮稳定性,能够有效改善浆液的保水性和抗离析能力。与纯水泥浆相比,水泥-膨润土浆液在动水条件下仍能保持较好的填充效果,尤其适用于地下水活跃或砂层较厚的地层。此外,该材料硬化后具有一定塑性,可适应轻微的地层变形,减少对周边结构的附加应力,因此在邻近既有建筑或重要市政设施的工程中尤为适用。
第三类常见材料是细砂或中砂,通常配合注水或注浆工艺使用。在某些对强度要求不高但强调快速回填的场合,施工单位会采用“边拔桩边回填砂”的方式,即在拔桩过程中同步向桩孔内灌入干燥或湿润的细砂,并利用振动或注水促使砂体密实。这种方法施工效率高,材料来源广泛,但缺点是砂体本身无粘结性,长期稳定性较差,容易因地下水流动造成空洞或沉降,因此一般需结合后续注浆进行二次加固。
对于安全性要求较高的重点工程,如地铁车站、深基坑支护或临近历史建筑的项目,常采用低强度混凝土(LC)或自密实混凝土(SCC)作为回填材料。低强度混凝土通常设计强度在5~10MPa之间,既具备足够的结构支撑能力,又不会因强度过高而对周围土体产生过大侧压力。自密实混凝土则因其优异的流动性和填充能力,能够在无需振捣的情况下完全填充复杂形状的桩孔,特别适合密集布桩或拔桩后孔壁坍塌风险较高的区域。这类材料虽然成本较高,但能显著提升回填的整体性和耐久性,降低后期维护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在广州软土地基广泛分布的背景下,部分工程项目还会结合双液注浆技术(如水泥-水玻璃双液浆)进行桩孔回填。该技术通过调节两种浆液的混合比例,实现快速凝结,有效控制浆液扩散范围,防止大量流失,适用于应急回填或局部缺陷修补。
在材料选择之外,施工工艺同样关键。规范要求回填应从桩孔底部开始,采用“分段注浆、逐级提升”或“连续压注”的方式,确保浆液充分填充,避免形成空腔。同时,应对回填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必要时通过钻孔取芯或地质雷达检测回填密实度,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综上所述,广州地区6米拉森钢板桩拔除后的桩孔回填材料并无统一标准,需根据具体工程条件科学选定。在一般市政工程中,水泥-膨润土浆液因其良好的适应性与性价比成为主流选择;而在高风险或高要求区域,则倾向于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或复合注浆技术。未来,随着绿色建造与智能施工的发展,环保型回填材料和自动化注浆系统的推广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桩孔回填的质量与效率,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安全利用提供坚实保障。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