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南沙区的各类水利、码头、桥梁及围堰工程中,拉森钢板桩因其良好的止水性能和较高的抗弯强度,被广泛应用于临水或水上施工场景。其中,6米长的拉森钢板桩常用于浅水区域的临时支护或围护结构。然而,在水上施工过程中,如何有效固定这些钢板桩,确保其稳定性和施工安全,是工程实施中的关键环节。
首先,明确施工环境是制定固定方案的前提。广州南沙区地处珠江入海口,水文条件复杂,潮汐变化明显,水流速度受潮位影响较大,且部分区域地质以软土、淤泥为主,承载力较低。因此,在进行6米拉森钢板桩的水上施工时,必须综合考虑水深、流速、风浪、地质条件以及施工船舶作业空间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打桩设备和固定方式。
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采用浮吊船配合振动锤进行钢板桩的沉桩作业。施工前,需先进行测量放样,确定钢板桩的准确位置,并用浮标或GPS定位系统进行标记。随后,将拉森钢板桩通过运输船运送至施工点,由浮吊起吊并垂直对准桩位。此时,为防止钢板桩在打入过程中发生偏移或倾斜,需使用导向架进行引导。导向架一般由型钢焊接而成,固定在已安装的临时平台或相邻已打设的钢板桩上,形成稳定的导向系统,确保每根桩都能沿设计轴线精准下沉。
当钢板桩开始沉入水中后,其稳定性主要依赖于桩体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以及桩端的嵌固作用。但由于南沙地区多为软土地基,单靠桩身与土体的咬合难以完全保证其在施工期间的稳定性,特别是在潮水涨落或风浪扰动下容易产生位移。因此,必须采取额外的固定措施。
一种常见的加固方法是在钢板桩顶部设置通长的冠梁(也称导梁),并通过横向支撑或斜撑将其连接成整体结构。冠梁通常采用H型钢或工字钢制作,安装在钢板桩顶部并焊接固定,起到约束桩顶位移的作用。对于较长的围堰或连续墙体,还可在不同高度增设内支撑,形成多道水平支撑体系,增强整体刚度。这些支撑结构不仅能在施工期间提供临时稳定,还能有效抵抗外部水压力和土压力。
此外,在无法设置内支撑的开放水域,可采用锚碇系统进行固定。具体做法是在钢板桩后方一定距离处打入锚桩或设置地锚,然后通过钢丝绳或高强度拉杆将钢板桩与锚固点连接,形成拉锚结构。这种“拉锚+导向架”的组合方式,特别适用于狭窄水域或对内部空间有要求的工程场景。需要注意的是,锚固系统的布置应避开主航道,并充分考虑潮位变化对拉力的影响,避免因松弛或过紧导致结构失效。
在施工过程中,还需加强监测与调整。利用全站仪或GNSS设备实时监控钢板桩的垂直度和位置偏移,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纠偏。同时,密切关注天气和潮汐预报,避免在大风、暴雨或强潮时段进行沉桩作业,以防意外发生。
最后,施工完成后,应对整个钢板桩结构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所有连接节点牢固可靠,冠梁与支撑系统无松动现象。在后续的基坑开挖或围堰抽水过程中,仍需持续观察结构变形情况,必要时增加临时支撑或调整受力分布,确保整个施工周期的安全可控。
综上所述,广州南沙区6米拉森钢板桩的水上固定,是一项涉及多专业协同的技术工作。从导向架的设置、冠梁与支撑系统的安装,到锚碇拉结和全过程监测,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最终的施工质量与安全。只有结合当地水文地质特点,科学组织施工流程,选用合理的固定工艺,才能确保钢板桩在复杂环境下稳定就位,为后续工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