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荔湾区的老城区改造与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地下管线的保护始终是施工安全与城市运行稳定的关键环节。随着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许多老旧街区面临道路拓宽、排水系统升级以及地下空间开发等工程需求。在这些项目中,采用6米拉森钢板桩作为支护结构已成为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技术手段。然而,由于老城区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多种类型,且部分管线年代久远、资料不全,如何在打设和拔除拉森钢板桩的过程中有效保护既有管线,成为施工管理中的重点与难点。
首先,必须强调前期调查与管线探测的重要性。在施工前,应组织专业单位对施工区域进行全面的地下管线普查,结合物探技术如地质雷达、电磁感应等手段,精准定位各类管线的位置、埋深、走向及材质。同时,查阅历史档案并与相关权属单位(如水务集团、燃气公司、供电局等)进行对接,获取第一手资料。对于资料缺失或存在争议的管线,应设置明显的地面标识,并在施工方案中预留足够的安全距离。
在确定钢板桩布设位置时,需遵循“避让优先、防护补充”的原则。一般情况下,拉森钢板桩应与重要管线保持不少于1.5米的水平净距,以减少打桩振动和土体扰动对管线的影响。若受场地限制无法满足此距离,则应采取替代支护形式,如钻孔灌注桩或地下连续墙,或调整施工工艺,避免直接冲击临近管线区域。
针对6米拉森钢板桩的施工过程,振动控制是关键。传统的锤击式打桩方式会产生较强的振动波,易导致老旧管线接口松动甚至破裂。因此,在靠近敏感管线区域,应优先采用静压植桩机或液压振动锤等低噪声、低振动设备。这类设备可通过调节频率与振幅,实现“柔性打入”,显著降低对周围土体的扰动。同时,施工过程中应实施实时监测,在管线附近布设沉降观测点和振动传感器,一旦数据超过预警阈值,立即暂停作业并分析原因。
此外,合理的施工顺序与分段作业策略也至关重要。建议将长段钢板桩施工划分为若干小段,逐段推进,并在每段完成后及时进行支撑安装与基坑开挖,避免长时间暴露造成土压力失衡。对于穿越或紧邻钢板桩区域的柔性管线(如PVC给水管、通信光缆),可在其上方预埋套管或设置临时悬吊装置,利用工字钢横梁与钢丝绳将其稳妥固定,防止因土体下沉而产生附加应力。
在钢板桩使用周期结束后,拔桩阶段同样不可忽视。快速拔除可能引发空隙回填不及时,造成地层塌陷,进而影响上方管线。为此,应在拔桩同时同步实施注浆回填,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或其他速凝材料,填充桩身与土体之间的间隙,恢复地层承载力。注浆压力应严格控制,避免过高压力对邻近管线造成挤压破坏。
全过程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也不可或缺。施工单位应编制专项管线保护方案,并经专家论证后实施。现场设立专职管线保护员,负责日常巡查与协调;建立应急响应机制,配备抢修队伍和物资,确保一旦发生泄漏或断裂事故能迅速处置。同时,加强与周边居民和商户的沟通,提前发布施工信息,减少因误解引发的社会矛盾。
最后,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建议引入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数字化管理平台,将地下管线与钢板桩施工过程进行三维可视化模拟,提前识别潜在冲突,优化施工路径。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精度,实现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的转变。
综上所述,在广州荔湾区老城区采用6米拉森钢板桩进行基坑支护时,必须坚持科学规划、精细施工、动态监控与多方协同的原则。唯有如此,才能在保障工程顺利推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安全运行,为老城焕发新活力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与安全保障。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