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建筑施工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高楼大厦、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施工活动带来的噪音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学校周边区域,这一问题显得尤为敏感。近期,广州番禺南村某工地正在使用6米拉森钢板桩进行基坑支护施工,由于项目临近多所学校,引发了社会对“是否应实施静音施工”的广泛讨论。
拉森钢板桩是一种常用于深基坑支护、河道护岸和临时围堰的金属结构材料,因其强度高、施工速度快、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在市政工程中应用广泛。此次南村工地采用6米长的拉森钢板桩,主要是为了确保地下施工的安全与稳定。然而,其施工过程中的打桩作业会产生高强度噪音,尤其是在锤击沉桩阶段,瞬时噪音可达90分贝以上,远超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对于周边学校而言,这种噪音不仅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还可能影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和心理健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以及《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相关规定,以居民区、文教区为主的区域属于1类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噪声限值为55分贝,夜间不得超过45分贝。学校作为典型的文教场所,理应受到更为严格的噪声管控。因此,即便施工行为本身合法合规,若其产生的噪音超出法定限值,且未采取有效降噪措施,便可能构成环境侵权。
从实际影响来看,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长期暴露在高噪音环境中,可能导致听力损伤、情绪烦躁、学习效率下降等问题。尤其在考试季或日常授课期间,突发性噪音极易打断教师讲课节奏,影响课堂氛围。有家长反映,南村某小学的学生在上课期间经常被工地打桩声惊扰,部分低年级儿童甚至出现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不仅关乎教育质量,更涉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权益。
那么,在此类特殊区域进行施工,是否必须“静音”?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应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低噪”或“可控噪声”。所谓“静音施工”,并非要求完全无声,而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将施工噪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对周边敏感单位造成实质性干扰。针对拉森钢板桩施工,已有多种降噪方案可供选择。例如,采用液压静压植桩机替代传统的冲击锤,可大幅降低噪音至70分贝以下;设置临时隔音屏障、优化施工时间安排(如避开上课时段)、提前发布施工公告并征求校方意见,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此外,政府部门在审批施工许可时,也应加强对噪声影响的评估。广州市生态环境局番禺分局可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要求施工单位提交详细的噪声防治方案,并在施工期间开展定期监测。对于违反噪声控制规定的单位,应依法予以警告、罚款甚至停工整改,以此形成有效的监管威慑。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已在探索“绿色施工”模式。北京、上海等地已推行“静音工地”试点,鼓励企业使用低噪声设备、实施智慧化施工调度。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也应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前列。南村此次施工事件,正是一次检验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的契机。相关部门不应仅停留在事后投诉处理,而应建立前置沟通机制,推动建设单位与学校、社区居民达成共识。
综上所述,广州番禺南村6米拉森钢板桩施工虽出于工程建设需要,但在学校周边作业时,必须高度重视噪声控制问题。静音并非苛求,而是对公共利益的尊重与守护。通过技术升级、管理优化和多方协作,完全可以在保障工程进度的同时,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静、安全的学习环境。城市建设不应以牺牲教育空间为代价,唯有在发展与民生之间寻求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城市进步。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