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代城市建筑与地下空间开发中,基坑支护技术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施工效率。广州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其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高,软土层分布广泛,对基坑支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6米拉森钢板桩与搅拌桩复合支护”作为一种新型的支护形式,在广州多个中小型基坑工程中得到了应用。那么,这种复合支护方式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是否真正适应广州地区的地质特点和施工需求?本文将从技术原理、适用条件、施工优势及实际案例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需要明确“6米拉森钢板桩与搅拌桩复合支护”的基本构成。该支护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长度为6米的拉森钢板桩,通常采用U型或Z型截面,具有良好的抗弯性能和止水能力;二是水泥土搅拌桩,通过深层搅拌机械将水泥浆与原状土充分混合,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的加固体。两者结合使用,通常以搅拌桩作为前排止水帷幕和地基加固体,拉森钢板桩则作为后排受力结构,共同承担土压力和水压力,实现“止水+支护”的双重功能。
在广州地区,软土地基普遍存在,如淤泥质土、粉质黏土等,其特点是含水量高、压缩性强、承载力低。在这种地质条件下,单一的支护方式往往难以满足稳定性和防渗要求。例如,单独使用拉森钢板桩虽然施工速度快、可重复利用,但在软土中容易出现整体滑移或底部踢脚现象;而单纯依靠搅拌桩虽能有效改良地基并阻断地下水,但其抗侧向变形能力有限,尤其在较深基坑中易发生挠曲破坏。因此,将两者复合使用,正好互补短板,形成协同效应。
从技术角度看,该复合支护体系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止水效果显著。搅拌桩形成的连续墙体能够有效切断浅层地下水的渗透路径,减少基坑内外水头差,降低涌砂、管涌等风险。尤其是在广州雨季频繁、地下水活跃的环境下,这一特性尤为重要。第二,结构稳定性强。拉森钢板桩嵌入搅拌桩加固区后,相当于获得了更稳固的持力层,提高了整体抗倾覆和抗滑移能力。同时,钢板桩之间的锁口连接也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第三,施工便捷且周期短。相比钻孔灌注桩或地下连续墙,该组合工艺设备轻便,对场地要求低,特别适合城市狭窄空间作业。此外,钢板桩可拔除回收,符合绿色施工理念。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广州天河、海珠等区域已有多个项目采用了此类支护方案。例如某商业配套地下室工程,基坑深度约5.5米,周边紧邻既有建筑物,安全等级较高。设计单位采用双排布置:前排为间距1.0米的φ500水泥土搅拌桩,桩长8米(穿透软土层),后排为6米长拉森Ⅳ型钢板桩,间距0.4米,通过冠梁连接形成整体结构。监测数据显示,整个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控制在25mm以内,地表沉降小于15mm,未出现明显渗漏,周边管线和建筑均处于安全状态。这表明该复合支护在控制变形和保障周边环境安全方面表现优异。
当然,任何技术都有其适用边界。该支护形式并非万能,其有效性高度依赖于地质勘察精度和施工质量控制。若软土层过厚或存在流动性较强的砂层,6米钢板桩可能嵌固不足,需适当加长或增设内支撑。此外,搅拌桩的成桩质量受施工参数影响较大,如水泥掺量、提升速度、水灰比等,若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止水失效或强度不足。因此,在设计阶段应结合地质剖面进行稳定性验算,并在施工中加强过程监控。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装配式技术和智能监测手段的发展,该复合支护体系仍有优化空间。例如,可在钢板桩内侧预埋应变计和倾斜传感器,实时反馈受力状态;或采用改进型搅拌工艺(如三轴搅拌)提高止水可靠性。这些技术升级将进一步提升其在广州复杂城市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6米拉森钢板桩与搅拌桩复合支护在广州地区的应用总体效果良好。它不仅有效解决了软土地基下的支护难题,还在成本控制、施工效率和环境保护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对于深度不超过6米、周边环境敏感的中小型基坑工程而言,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技术路径。当然,具体实施时仍需因地制宜,科学设计,精细施工,才能真正发挥其综合效益。未来,随着经验积累和技术进步,这一复合支护模式有望在广州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城市建设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