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及周边地区的基坑支护、河道治理、地下管廊施工等工程中,拉森钢板桩因其良好的止水性和抗弯性能被广泛应用。其中,6米长的拉森钢板桩由于长度适中、施工便捷,成为中小型项目的常用选择。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打桩操作不当或运输堆放不规范等原因,常会出现钢板桩桩体弯曲的问题。一旦发生弯曲,不仅影响打桩效率和垂直度,还可能降低整体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如何有效矫正弯曲的拉森钢板桩,是现场施工管理中必须重视的技术环节。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弯曲都适合矫正。轻微变形可通过校正恢复使用,但若出现严重扭曲、局部褶皱或焊缝开裂,则应直接报废处理,避免因强行修复而埋下结构隐患。判断是否可矫正,通常需从三个方面评估:一是弯曲部位是否位于桩体中部或锁口附近;二是弯曲程度是否超过允许偏差(一般建议弯曲矢高不超过桩长的1%);三是桩体表面是否存在裂纹或材料疲劳迹象。对于6米长的钢板桩,若弯曲矢高小于60毫米且无结构性损伤,通常可考虑进行现场矫正。
目前常用的矫正方法主要有三种:机械顶压法、液压千斤顶矫正法和热矫法。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弯曲程度、现场设备条件以及安全要求选择合适的方式。
机械顶压法适用于轻度弯曲的矫正。该方法利用专用的钢板桩校正机或压力机,将弯曲的桩体放置在固定支架上,通过液压系统施加反向压力,逐步将桩体压直。操作时需注意支点布置合理,通常在弯曲最大处设置支撑点,两端固定,防止二次变形。此方法效率高、精度好,适合批量处理轻微变形的桩体,但对设备依赖性强,施工现场若无校正机则难以实施。
液压千斤顶矫正法更为灵活,适合现场应急处理。具体操作是在平整坚固的地面上搭建简易矫正平台,用枕木或钢梁作为支撑基础,将弯曲的钢板桩水平放置,确定弯曲方向后,在凸起部位下方设置千斤顶,缓慢施加顶升力。为防止局部受力过大造成新的损伤,可在接触点加垫钢板或橡胶垫块分散压力。整个过程需分阶段进行,每次加压后停顿观察,测量直线度变化,直至恢复标准形态。该方法成本低、适应性强,但耗时较长,且对操作人员经验要求较高。
热矫法主要用于较严重的弯曲矫正,原理是利用金属热胀冷缩的特性,在弯曲部位局部加热,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从而达到矫正目的。操作时使用氧乙炔火焰对凹侧进行条状或点状加热,温度控制在600℃~800℃之间,避免过热导致材料组织变化或强度下降。加热后自然冷却或空冷,严禁用水急冷。热矫法虽能处理较大变形,但风险较高,易引起残余应力和锁口变形,影响后续咬合连接,因此仅建议在其他方法无效且经技术评估后谨慎使用。
无论采用哪种矫正方式,完成后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包括目视检查表面是否有新裂纹或鼓包,使用拉线法或激光测距仪检测直线度,以及重点检查锁口是否完好、能否顺利与其他桩体咬合。必要时可进行小范围试打,验证其打入性能和连接密封性。
此外,预防胜于补救。为减少钢板桩弯曲的发生,应从源头加强管理:运输过程中应平放并用垫木隔开,避免悬空受力;堆放场地应坚实平整,层数不宜过多;打桩前检查桩体质量,确保无初始变形;施工中采用导向架控制垂直度,避免偏心锤击;遇到硬质地层时应预钻引孔,减少阻力。
综上所述,广州地区6米拉森钢板桩出现弯曲后,应根据变形程度和现场条件科学选择矫正方法。轻度弯曲优先采用机械或液压顶压法,严重变形经评估后可尝试热矫,但须严控工艺参数。矫正后的桩体必须经过全面检测方可投入使用。同时,强化全过程管理,从运输、堆放至施工各环节落实规范操作,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弯曲风险,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