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围堰作为临时挡水结构,承担着保障基坑干燥、施工安全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城市内河整治、排水管网建设以及小型水利工程中,由于施工场地受限、工期紧张、环境保护要求高等因素,传统的土石围堰已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在此背景下,采用6米拉森钢板桩与小型围堰相结合的施工方案,逐渐成为广州地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种高效、环保、经济的优选技术路径。
拉森钢板桩是一种具有锁口结构的U型或Z型钢制构件,通过机械打入地层形成连续墙体,具备良好的抗弯性能和止水效果。在广州地区,地质条件多为软土、淤泥质土及砂层,地下水位普遍较高,常规围堰易发生渗漏、滑移甚至坍塌。而6米长度的拉森钢板桩在保证足够入土深度的同时,兼顾了施工便捷性与经济性,特别适用于开挖深度在3~4米以内的小型水利项目。该长度既能有效抵抗水土压力,又避免了过长桩体带来的打设困难和成本上升。
在具体应用中,拉森钢板桩常与小型围堰结构协同工作。所谓“小型围堰”,通常指断面较小、工程量有限、服务周期较短的临时挡水构筑物,常见于河道局部截流、泵站基础施工或管道穿越河床等场景。将6米拉森钢板桩作为围堰的主体支护结构,可显著提升整体稳定性。施工时,首先进行测量放线,确定围堰轴线位置;随后使用振动锤将钢板桩逐根打入设计深度,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矩形、圆形或多边形围挡体系。桩间通过锁口咬合实现连接,具备一定的防水能力,必要时可在锁口处涂抹止水膏或注入膨润土浆液,进一步增强防渗性能。
围堰内部则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渗水量较小的情况,可在基坑内设置集水井配合水泵抽排;若地层渗透性强,则建议结合轻型井点降水系统,提前降低地下水位,防止涌砂和管涌现象。此外,在钢板桩围堰顶部可加设工字钢或H型钢围檩,并用对拉螺杆或内支撑进行加固,提高整体刚度,防止侧向变形。这种结构形式不仅适应性强,而且拆卸方便,施工结束后可将钢板桩拔出重复利用,减少材料浪费,符合绿色施工理念。
在广州某区的内河清淤工程中,曾成功应用该方案解决狭窄河道中的作业难题。该项目需在不中断水流的前提下,对一段长约50米的河段实施分段围堰施工。由于两岸建筑密集,作业面宽度不足8米,传统填土围堰无法实施。最终选用6米长Ⅳ型拉森钢板桩,每根宽400mm,共施打120根,形成两个独立的小型围堰单元。施工过程中配合井点降水和实时监测,确保了基坑稳定,未发生任何渗漏或位移超标情况。整个施工周期缩短至原计划的70%,且对周边环境影响极小,获得了业主和监管部门的高度评价。
从经济效益角度看,虽然拉森钢板桩的初期投入高于土石围堰,但其可周转使用的特点大大降低了单位工程成本。据统计,在广州地区,一套标准规格的6米拉森钢板桩可重复使用10次以上,摊销后单次使用成本接近甚至低于传统围堰。同时,由于施工速度快、占地少、无需大量运输土方,间接节省了人工、机械和时间成本,综合效益显著。
当然,该方案也存在一些技术要点需要注意。一是地质勘察必须准确,特别是对地下障碍物(如旧桩、孤石)的探测,以免影响打桩质量;二是打桩顺序应合理安排,宜从下游向上游推进,避免因水流冲击导致已打桩体松动;三是拔桩时应控制速度,必要时同步注浆,防止地面沉降影响周边建构筑物安全。
综上所述,6米拉森钢板桩与水利小型围堰的配合方案,凭借其结构可靠、施工灵活、环保节能等优势,已在广州地区的多个小型水利工程中展现出良好的适用性和推广价值。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优化和设备配套的日益完善,这一组合模式有望在更广泛的市政与水利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城市水环境治理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