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广州南沙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密集。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如何高效、安全地完成各类工程作业,成为施工技术中的关键课题。特别是在狭窄场地内进行6米拉森钢板桩的打桩作业,对施工工艺、设备选型及现场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将围绕南沙区实际施工环境,系统探讨狭窄场地中6米拉森钢板桩的打桩技巧与实施要点。
首先,需明确“狭窄场地”的定义。在南沙区,此类场地通常指两侧紧邻既有建筑、地下管线密集或道路宽度不足8米的区域。在此类环境中,传统大型打桩机械难以展开作业,因此必须采用小型化、高精度的施工设备。目前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履带式小型液压振动锤配合可伸缩臂架的打桩机。这类设备具有机动性强、转弯半径小、振动控制精准等特点,适合在空间受限条件下作业。
在设备选型基础上,合理的施工顺序设计至关重要。由于场地狭窄,无法实现整排连续施打,建议采用“跳打法”与“分段推进法”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而言,先在场地两端各施打两根定位桩,形成基准线;随后从中间向两侧逐根插入,每间隔一根施打一根,待全部插入后再回打补齐。这种施工方式可有效减少因单侧连续施打引起的土体挤压变形,避免邻近建筑物基础位移或地下管线破裂。
钢板桩本身的安装质量直接影响整体支护效果。在6米长度范围内,拉森钢板桩(常用型号为SP-IV或Z型)应确保锁口清洁、无变形。施工前需用专用清锁工具清除锈蚀和杂物,并涂抹润滑脂以降低打入阻力。对于狭窄场地,推荐使用“预拼装+整体吊入”的方法:即在场外开阔区域将2~3根钢板桩拼接成组,利用小型吊车整体吊运至作业点,再通过导向架精确定位后一次性沉桩。此举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减少现场操作时间,降低对周边交通和居民的影响。
导向系统的设置是保证打桩垂直度和平面位置的关键环节。在狭窄空间内,常规的双层导向架可能占用过多作业面,因此可采用“可拆卸单层导向架+激光测距仪”组合方案。导向架由槽钢焊接而成,固定于预先设置的地锚上,其内净宽略大于钢板桩宽度,确保桩体沿预定轨迹下沉。同时,配合激光测距仪实时监测桩顶偏移量,一旦发现倾斜超过1/150(即40mm以内),立即停锤调整,必要时采用千斤顶校正。
振动沉桩过程中的噪声与振动控制也不容忽视。南沙区多为建成区,临近住宅和办公场所,施工时间受到严格限制。为此,应优先选用低频液压振动锤,其工作频率控制在15~25Hz之间,既能保证沉桩效率,又可显著降低对周围结构的扰动。同时,在桩周设置减振沟(深度不小于1.5米,宽度30~50厘米),填充砂石或废旧轮胎,进一步吸收振动能量。夜间施工应提前报备并采取隔音屏障等措施,遵守环保规定。
此外,地质条件对打桩难度有直接影响。南沙区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表层多为淤泥质土,下部为粉砂或细砂层。在此类软土地基中打桩易出现“溜桩”现象,即桩体在自重作用下快速下沉,失去控制。应对策略包括:控制下锤速度,采用“间歇式振动”,即每下沉0.5米暂停10~15秒,让土体应力释放;遇明显阻力时可辅以高压射水助沉,但需注意水流方向,防止冲刷邻近基础。
最后,安全管理贯穿整个施工流程。狭窄场地内人员活动空间有限,必须划定明确的作业警戒区,设置警示标志,并安排专人指挥协调。所有操作人员须经过专项培训,熟悉应急处置程序。每日开工前进行设备检查,重点排查液压系统、电缆线路及锁紧装置的安全性,杜绝带病作业。
综上所述,在广州南沙区狭窄场地实施6米拉森钢板桩打桩作业,需综合考虑设备适应性、工艺合理性、环境影响及安全管控等多个维度。通过优化施工组织、精细过程控制与技术创新应用,可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城市运行的干扰,为类似城市密集区深基坑支护工程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