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南沙万顷沙这片广袤的滨海农业耕作区,一场关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工程正在悄然推进。项目聚焦于建设一条高效、稳定、耐久的农业灌溉系统,其中关键一环便是采用6米拉森钢板桩作为灌溉渠的护岸结构。这一技术选择不仅体现了现代农田水利建设对安全性与生态适应性的双重追求,也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低洼易涝农田的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万顷沙地处珠江入海口,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土壤以淤泥质黏土为主,地下水位高,传统土渠在长期使用中极易发生塌方、渗漏和侵蚀问题,严重影响灌溉效率与土地利用。为解决这一难题,施工团队引入了拉森钢板桩技术。这种U型或Z型截面的冷弯或热轧钢板,通过机械振动沉桩方式连续打入地下,形成一道连续、防水、抗侧压的挡土墙结构,有效防止渠体变形与水土流失。
本次施工选用的是SP-IV型拉森钢板桩,单根长度6米,厚度约12毫米,屈服强度达到345MPa以上,具备优良的抗弯性能和耐腐蚀能力。施工前,项目组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察与水文分析,确定桩长与入土深度比例合理,确保在满足抗倾覆、抗滑移和抗隆起要求的同时,兼顾经济性。现场采用履带式打桩机配合高频液压振动锤进行沉桩作业,每根钢板桩通过锁口相互咬合,形成整体性强、密封性好的连续墙体。
在具体施工流程上,首先进行测量放线,明确灌溉渠的走向与钢板桩轴线位置。随后进行场地平整与表层清淤,清除影响沉桩的障碍物。沉桩过程中,严格控制垂直度与标高,采用全站仪实时监测,确保桩体倾斜率不超过1/150。当遇到局部砂层或硬夹层导致沉桩困难时,采用引孔辅助工艺,先用螺旋钻机预钻导孔,再行沉桩,有效避免桩体偏位或锁口损坏。
钢板桩安装完成后,随即开展渠底硬化与防渗处理。在桩体外侧回填中粗砂并分层压实,增强背填土的排水性和稳定性;内侧则浇筑C25素混凝土垫层,其上铺设HDPE防渗膜,并现浇钢筋混凝土渠底板与侧墙,最终形成“钢板桩+混凝土衬砌”的复合式渠体结构。这种设计既发挥了钢板桩的支护功能,又提升了渠道的整体抗渗与耐久性能,预计使用寿命可达30年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万顷沙区域毗邻湿地保护区,施工方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设置泥浆沉淀池防止废水直排,采用低噪音设备减少对周边生物的干扰,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临时占地植被。同时,钢板桩本身可回收利用,在未来渠道改造或土地用途变更时,可通过拔桩设备整体回收,大幅降低资源浪费与环境负担。
从功能上看,这条由6米拉森钢板桩构筑的灌溉渠将服务于约3000亩高标准农田,实现自流引水与精准配水。通过与泵站、节制闸和量水设施联动,形成智能化灌溉网络,显著提升水资源利用率。据测算,新系统可使灌溉周期缩短40%,节水率达25%以上,尤其在咸潮上溯期间,封闭式渠道能有效阻隔海水入侵,保障淡水供应。
此外,该项目还探索了“农业+基建+生态”的融合发展模式。在渠道两侧预留生态缓冲带,种植芦苇、香根草等本土植物,既稳固边坡,又为鸟类和昆虫提供栖息空间。部分渠段设计为景观化段落,结合休闲步道与观景平台,未来有望成为集农业生产、科普教育与生态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示范片区。
广州南沙万顷沙6米拉森钢板桩农业灌溉区的建设,不仅是工程技术的应用实践,更是对南方滨海农业现代化路径的积极探索。它证明,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通过科学设计与精细施工,传统农业基础设施完全可以实现安全、高效与绿色的统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农业布局的不断深化,此类融合技术创新与生态理念的工程案例,必将为区域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