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越秀东山片区,一段6米高的拉森钢板桩悄然矗立,成为城市更新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不仅是一项小型市政工程的技术实践,更是一次文化与功能融合的探索。项目位于越秀区东山口历史文化街区边缘,旨在解决局部边坡稳定性问题的同时,融入城市记忆与艺术表达,打造一个兼具安全防护、公共空间优化与文化展示功能的微型景观节点。
该项目的核心技术采用拉森钢板桩支护体系,桩长6米,选用U型截面SP-IV型钢材,具有良好的抗弯性能和咬合密封性。施工区域地处老城区,地下管线密集,周边建筑年代久远,对施工精度和振动控制要求极高。为此,项目团队采用了静压植桩工艺,避免传统锤击打桩带来的强烈震动,有效保护了邻近历史建筑的基础结构。整个施工过程在严密监测下进行,通过实时位移观测与沉降数据反馈,确保了周边环境的安全稳定。
从技术角度看,拉森钢板桩的应用在此类小型项目中展现了显著优势。其模块化安装方式缩短了工期,仅用12天便完成全部打桩与冠梁施工;钢材可回收利用,符合绿色建造理念;同时,钢板桩形成的连续墙体有效阻隔了雨水渗透,提升了边坡抗滑能力,解决了长期困扰居民的雨季土体松动问题。
然而,该项目的意义远不止于工程技术层面。设计团队敏锐地意识到,在东山这样的历史文化片区,任何新建构筑物都必须与场所精神相呼应。因此,在钢板桩墙面的设计上,引入了“文化嵌入”策略。通过激光蚀刻工艺,在部分外露钢板表面刻画出东山老洋楼的轮廓线、民国时期地图片段以及本地居民口述历史的文字摘录。这些图像与文字并非随意装饰,而是经过数月田野调查与档案梳理后精心选取的内容,讲述着这片土地从20世纪初华侨聚居区到今日城市文化地标的发展脉络。
更进一步,项目在钢板桩围合的狭长地带设置了阶梯式木平台与休憩座椅,形成一处微型公共空间。这里白天是市民短暂驻足的街角绿洲,夜晚则通过嵌入式LED灯带营造柔和光影,使钢板桩墙成为会“讲故事”的立面。每逢周末,社区还会在此举办小型文化市集或艺术快闪活动,原本冰冷的工程结构逐渐演变为社区生活的一部分。
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审批协调难度大,涉及规划、住建、文保、交通等多个部门,需反复论证对历史风貌的影响。其次,公众初期对“钢铁围墙”存在误解,担心破坏街区美感。为此,项目方组织了多场社区沟通会,展示设计方案与模拟效果图,并邀请居民参与内容共创,最终赢得了广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还尝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竣工后,设立了二维码信息牌,市民扫码即可了解钢板桩的技术参数、施工过程及文化内涵。同时,联合街道办与高校建筑系发起“东山微更新观察计划”,将此处作为城市更新的教学实践点,持续收集使用反馈并进行适应性优化。
广州越秀东山6米拉森钢板桩项目虽小,却折射出当代城市治理的深层转变——从单一功能导向转向综合价值创造。它证明,即使是临时性的工程措施,也能通过设计智慧转化为持久的文化资产。在这个高密度建成环境中,基础设施不再只是隐藏在幕后的支撑系统,而可以成为表达城市记忆、促进社会连接的积极元素。
如今,当人们走过这片钢板桩文化区,触摸墙上斑驳的刻痕,聆听风穿过槽口发出的低鸣,或许能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时空叠印:现代工程技术与百年街区文脉在此交汇,既守护着脚下土地的稳固,也锚定了人们对城市归属感的精神根基。这种“小而深”的改造模式,为超大城市中心区的有机更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范式。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