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的城市建设中,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和市政基础设施升级的不断推进,深基坑工程日益增多。在诸多支护结构形式中,6米拉森钢板桩因其施工便捷、可重复使用、止水性能良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市政道路、地铁站、地下管廊等工程中。特别是在与市政管线交叉或邻近区域的施工中,如何协调好拉森钢板桩与既有管线的关系,成为保障施工安全与城市运行秩序的关键环节。
拉森钢板桩是一种具有锁口结构的钢制挡土墙构件,通过机械振动或静压方式打入土层,形成连续的挡土与止水结构。在广州软土地基条件下,6米长度的拉森钢板桩通常适用于开挖深度在3.5至4.5米之间的基坑工程,既能满足支护要求,又避免了过长桩体带来的施工难度和成本增加。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在城市主干道或老旧城区施工时,地下往往分布着复杂的给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多种市政管线,这些管线多为埋地敷设,部分已服役多年,其具体位置、走向和埋深可能存在偏差,增加了施工风险。
因此,在采用6米拉森钢板桩进行支护施工前,必须做好详尽的前期调查工作。施工单位应联合市政管理部门调取最新的地下管线图纸,并结合现场物探手段(如地质雷达、电磁感应探测等)对施工区域进行扫描,准确掌握各类管线的空间分布情况。对于临近钢板桩施工作业面的管线,应评估其与桩位的距离、埋深及结构状况,判断是否需要采取迁改、悬吊保护或临时加固等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钢板桩的打设顺序和工艺选择尤为关键。为减少对周边土体的扰动,避免因振动导致管线破裂或沉降,优先推荐采用静压植桩机进行压入施工,而非传统的振动锤击法。静压施工噪音小、无振动,能有效保护邻近管线的安全。若受场地或设备限制必须使用振动打桩,则需控制打桩速率,分段施工,并实时监测周边管线的位移和应力变化。
此外,钢板桩的布置应尽量避开主要管线走廊。当无法避让时,可在管线正上方设置“避让孔”或采用局部割断后补强的方式,确保管线不被直接挤压或剪切。对于平行于钢板桩布置的管线,应在设计阶段预留足够的安全距离,一般建议最小净距不小于1米,并在桩体与管线之间填充细砂或低强度水泥土作为缓冲层,降低侧向压力传递。
在基坑开挖阶段,钢板桩与管线的协同管理仍不可松懈。应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对基坑变形、地面沉降及邻近管线的位移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数据,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必要时暂停开挖并采取回填反压、注浆加固等措施。同时,施工现场应设立明显的管线警示标志,并安排专人负责管线巡查,确保突发情况能够第一时间响应。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地处南方多雨地区,地下水位较高,雨水管网密集。在雨季施工时,更需重视钢板桩的止水效果。虽然拉森钢板桩本身具备一定的防水能力,但在接缝处仍可能存在渗漏风险。为此,可在锁口处涂抹专用止水膏或注入聚氨酯密封材料,提升整体止水性能,防止因地下水流失引发管线基础掏空或路面塌陷。
工程结束后,若钢板桩为临时支护结构,需考虑拔除作业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拔桩过程同样会产生土体扰动,可能导致邻近管线产生附加沉降。因此,拔桩应分段进行,并同步实施注浆回填,及时填补桩体拔出后形成的空隙,维持地层稳定。
综上所述,6米拉森钢板桩在广州市政工程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施工效率与安全性,也为复杂城市环境下的基坑支护提供了可靠解决方案。但其成功实施离不开与市政管线的精细化配合。只有通过科学规划、精准施工与全过程管控,才能实现工程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保护的双赢局面。未来,随着智慧工地和BIM技术的深入应用,钢板桩与地下管线的协同管理将更加智能化、可视化,进一步推动广州城市建设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