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越秀区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因地下管网升级改造需求,需在狭窄街巷内进行基坑支护施工。项目现场位于居民密集区,道路宽度不足4米,两侧为老旧住宅楼,施工空间极为受限。根据设计要求,基坑深度约5.8米,采用6米拉森钢板桩作为主要支护结构。由于场地条件复杂、设备进出困难,如何高效完成钢板桩的打设与设备调度成为项目推进的关键难题。
面对这一挑战,项目团队首先对现场进行了全面勘察与三维建模分析。通过无人机航拍与地面测量结合,精确掌握了施工区域的空间边界、周边建筑基础位置及地下管线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小型化设备为主、精准调度为辅”的施工策略。传统大型履带式打桩机因体积庞大无法进入现场,因此选用了轻型履带式振动锤配合小型步履式打桩架,整机宽度控制在2.8米以内,可在狭窄巷道中灵活移动。
设备进场路径规划是调度工作的第一步。经过多次模拟推演,最终确定从西侧主路接入,利用一处临时拆除的围墙缺口作为设备入口。为减少对居民出行的影响,所有设备运输安排在夜间23:00至次日凌晨5:00进行,并提前一周张贴公告,协调社区居委会做好居民沟通工作。设备进场后,立即在指定区域内完成组装与调试,避免长时间占道。
在钢板桩施打过程中,空间限制导致常规“逐根连续打入”方式难以实施。项目团队创新采用“跳打法+分段推进”工艺:先在基坑两端各打设两根定位桩,形成基准线;随后从中部向两侧对称施打,每完成三根即暂停作业,检查垂直度与邻近建筑沉降数据。每根钢板桩长度为6米,采用U型SP-IV型拉森桩,单根重量约1.2吨,由小型吊车配合人工扶正就位后,使用液压振动锤沉桩。为防止振动对周边房屋造成影响,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锤击频率,并在邻近建筑墙体布设了自动化监测点,实时反馈位移与振动数据。
设备调度方面,项目引入了“时间—空间双维度管理”模式。每日施工前召开班前会,明确当日设备使用顺序、作业时段与责任人。例如,上午9:00–11:00为打桩作业时间,期间禁止其他车辆进出;下午14:00–16:00用于材料转运,利用电动平板车将待打钢板桩从临时堆场运送至作业面,每次运输不超过3根,避免占用通道过久。所有设备均加装GPS定位系统,后台可实时查看位置与运行状态,一旦出现拥堵或延误,调度中心立即调整计划。
安全与环保措施同步跟进。施工现场设置硬质围挡,高度2.5米,顶部加装喷雾降尘装置;打桩作业时启用隔音屏障,降低噪音传播。针对可能出现的地下水渗漏风险,在钢板桩闭合后立即组织基坑内降水井施工,并配备应急抽水泵组。同时,安排专人负责交通疏导,在施工出入口设置警示灯与反光标识,确保行人与非机动车通行安全。
整个钢板桩施工周期历时12天,共完成86根桩体打设,形成完整封闭支护体系。经第三方检测,桩体垂直度偏差小于1/150,最大水平位移未超过10mm,周边建筑物未发现明显裂缝或沉降异常。项目成功实现了在极小空间内的高效施工,验证了小型化设备与精细化调度相结合的可行性。
此次实践也为城市核心区狭窄场地施工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类似工程可进一步探索模块化装配设备、远程操控机械臂等新技术应用,提升复杂环境下的施工适应性。同时,加强与属地管理部门、社区居民的协同沟通,建立动态响应机制,将是保障城市更新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支撑。广州越秀区这一案例表明,即便在空间资源极度紧张的老城区,只要科学规划、精准调度、技术得当,依然能够安全高效地完成高标准的地下工程建设任务。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