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市各类市政工程、地下管廊建设以及深基坑支护施工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常见的临时支护结构被广泛应用。其具有施工便捷、可重复使用、止水性能良好等优点。然而,在完成支护任务后进行拔桩作业时,会不可避免地在原桩位留下桩孔。这些桩孔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地面沉降、周边建筑物开裂、地下管线变形等工程问题。因此,拔桩后的桩孔回填成为确保施工安全与后期稳定的重要环节。针对广州地区地质条件和实际工程需求,关于回填材料的选择——究竟是采用中粗砂还是碎石,一直是工程技术人员关注的焦点。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下水位普遍较高,土层以软土、淤泥质土、粉细砂为主,具有高含水量、高压缩性和低承载力的特点。在这种地质环境下,拉森钢板桩拔除后形成的桩孔若不及时有效回填,容易造成地下水流动路径改变,诱发土体流失,进而引起地表沉降。因此,回填材料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填充性,还需兼顾透水性、密实度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中粗砂作为回填材料,具有颗粒级配良好、渗透性强、易于压实等特点。在实际施工中,中粗砂可通过注浆泵或人工灌注方式填充桩孔,能够较好地流入桩周缝隙,实现较为密实的填充效果。尤其在广州这类地下水丰富的地区,中粗砂的高透水性有助于平衡地下水压力,减少因水头差引起的土体扰动。此外,中粗砂来源广泛,价格相对低廉,施工操作简便,适合大规模应用。然而,中粗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动水条件下,细颗粒可能随水流迁移,导致回填体逐渐流失;同时,若未配合注浆工艺,单纯依靠自然沉落难以保证回填密实度,长期来看仍存在沉降风险。
相比之下,碎石作为回填材料则表现出更高的结构稳定性。碎石粒径较大(通常为5~20mm),具有较强的骨架支撑作用,能够在桩孔内形成稳定的填充结构,有效抵抗外部荷载和土体挤压。尤其是在邻近建筑物或重要管线区域,使用碎石回填可显著提升地基的整体刚度,降低差异沉降的发生概率。此外,碎石的空隙率较高,便于后续注浆加固,常与水泥浆或化学浆液结合使用,形成“碎石+注浆”的复合回填工艺,进一步提高回填体的强度和耐久性。但值得注意的是,碎石在高地下水位环境下施工难度较大,易发生离析或堵塞,且成本高于中粗砂,运输和灌注过程需配备专业设备,增加了施工复杂性。
从工程实践角度看,广州多个地铁站点、综合管廊项目在拉森钢板桩拔除后的回填中,已逐步形成因地制宜的技术路线。对于一般市政道路下的非敏感区域,且地下水活动较弱的情况下,优先选用中粗砂回填,并辅以适量注水振捣或低压注浆,以确保填充密实。而对于临近既有建筑、桥梁基础或重要地下设施的区域,则更倾向于采用碎石回填,并同步实施压力注浆,形成高强度、低压缩性的回填体,最大限度控制后期变形。
此外,还需考虑施工工期与环境保护因素。中粗砂施工速度快,对周边交通影响小,适用于工期紧张的城市中心区作业;而碎石回填虽效果更优,但噪音大、扬尘多,需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近年来,随着绿色施工理念的推广,部分项目开始探索将两者结合使用的方案:先以中粗砂进行初步填充,再在关键部位插入碎石并注浆,兼顾经济性与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广州地区拉森钢板桩拔除后的桩孔回填中,中粗砂与碎石各有优势,选择应基于具体工程条件综合判断。总体而言,中粗砂适用于普通工况、地下水稳定、沉降控制要求不高的场合;而碎石则更适合于高风险区域、对沉降敏感或需长期稳定性的重点工程。未来,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和精细化施工管理的推进,建议结合地质雷达检测、自动化注浆系统等手段,动态评估回填质量,优化材料选择策略,从而全面提升广州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