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的城市建设中,随着地下空间开发的不断深入,基坑支护工程变得日益普遍。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常见的支护结构形式,因其施工便捷、可重复使用、强度高和适应性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地铁、地下室、管廊等深基坑工程中。当涉及到9米深度的拉森钢板桩施工时,是否需要配合止水帷幕,成为工程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必须审慎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拉森钢板桩的基本特性。拉森钢板桩通过锁口连接形成连续墙体,具备一定的挡土和止水能力。然而,其止水效果主要依赖于锁口之间的密封性。在理想条件下,若锁口完好、插打精度高且地质条件良好,钢板桩本身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止水作用。但在实际工程中,由于锁口存在微小缝隙、施工偏差或地质不均等因素,单纯依靠钢板桩往往难以实现完全止水,尤其是在地下水位较高或渗透性较强的砂层、粉土层中。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下水丰富,地层多为淤泥质土、粉细砂、中粗砂及局部砾石层,具有高含水量、高压缩性和强透水性等特点。在这种地质条件下,即使采用高质量的拉森钢板桩(如SP-IV型),在9米深度的基坑开挖中,仍可能面临较大的渗漏风险。一旦发生渗水,不仅会影响基坑内作业环境,还可能导致周边地面沉降、邻近建筑物倾斜甚至基坑失稳等严重后果。
因此,在广州地区进行9米深的拉森钢板桩施工时,是否设置止水帷幕,应结合具体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周边环境敏感度以及基坑安全等级综合判断。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相关规定,对于一级或二级基坑,特别是在地下水位高于基底、土层渗透系数较大(如大于1×10⁻⁴ cm/s)的情况下,建议采取有效的止水措施。
常见的止水帷幕形式包括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TRD工法墙以及地下连续墙等。其中,水泥搅拌桩和高压旋喷桩因成本较低、施工灵活,常作为拉森钢板桩的辅助止水手段。例如,在钢板桩外侧施作一排或双排搅拌桩,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止水屏障,可显著降低地下水向基坑内的渗透路径和流量。此外,对于对变形控制要求较高的区域,也可采用“拉森钢板桩+旋喷桩止水帷幕”的组合支护形式,既保证了结构稳定性,又提高了整体抗渗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9米深的基坑都必须设置止水帷幕。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场地土层以黏性土为主、地下水埋深较深、周边无重要建构筑物,且允许少量渗水通过集水明排方式处理,则可仅依靠钢板桩自身止水能力。但此类决策必须建立在详细的岩土勘察报告和地下水评估基础上,并经过专家论证和技术经济比较。
此外,施工质量对止水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即便设置了止水帷幕,若搅拌桩搭接不良、旋喷桩压力不足或钢板桩插打不到位,仍可能导致“短板效应”,使整个止水系统失效。因此,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过程监控,确保各工序符合设计要求,特别是止水帷幕与钢板桩之间的衔接部位,应重点检查其连续性和密闭性。
从长远来看,随着城市地下工程向更深、更复杂方向发展,单纯的挡土结构已难以满足多功能需求。将拉森钢板桩与止水帷幕相结合,不仅提升了基坑的整体安全性,也为后续主体结构施工创造了干燥、稳定的作业环境。同时,这种复合支护体系也有助于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扰动,符合绿色施工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综上所述,在广州进行9米拉森钢板桩施工时,是否需要配合止水帷幕,不能一概而论。但从工程安全、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在多数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丰富的城区项目中,增设止水帷幕是一项必要且合理的措施。设计单位应在充分掌握现场资料的基础上,科学评估渗流风险,合理选择止水方案,确保基坑工程在整个施工周期内的稳定与安全。只有将技术可行性与现实条件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高效、安全、可控的地下空间开发目标。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