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番禺南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和建筑项目陆续展开。其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地基支护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深基坑工程中。近期,在某学校周边进行的一项施工项目采用了9米长的拉森钢板桩技术,引发了社会对施工噪音问题的广泛关注。尤其在校园附近,施工是否应采取静音措施,成为家长、教师以及周边居民热议的话题。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拉森钢板桩施工虽然在结构稳定性与施工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其打桩过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尤其是在采用液压锤或振动锤进行沉桩作业时,产生的机械振动和撞击声往往超过70分贝,甚至在特定条件下可达85分贝以上。这样的噪音水平对于正在上课的学生而言,无疑会造成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下降等负面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长期暴露在高分贝环境中,可能引发听力损伤、情绪焦虑乃至认知功能受损。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我国《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明确规定,以学校为主的1类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噪声限值为55分贝,夜间不得超过45分贝。而施工工地通常属于临时性噪声源,需遵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2011),该标准要求白天施工噪声不得超过70分贝,夜间禁止施工或严格控制在55分贝以下。然而,实际操作中,特别是在密集城区或邻近教育机构的区域,即便白天达标,也可能因叠加效应影响教学秩序。
因此,在学校周边使用9米拉森钢板桩进行施工时,实施“静音化”管理不仅是技术可行的选择,更是社会责任的体现。所谓“静音施工”,并非完全消除噪音,而是通过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手段将噪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例如,可采用静压植桩机替代传统冲击式打桩设备。静压法依靠液压系统将钢板桩缓慢压入土层,几乎不产生剧烈震动和高噪音,特别适用于敏感区域。尽管其施工速度较慢、成本略高,但在保障教学环境安静方面效果显著。
此外,还可以结合其他降噪措施:如设置临时隔音屏障、优化施工时间安排,避免在学生早读、考试或午休时段进行高强度作业;加强现场管理,确保机械设备定期维护,减少非必要的空转与鸣笛;同时提前向学校和社区通报施工计划,建立沟通机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市近年来大力推进绿色施工和智慧工地建设,相关政策也鼓励在人口密集区优先选用低噪声工艺。番禺区作为广州南部的重要发展板块,更应在城市建设中兼顾效率与人文关怀。此次南村学校的周边施工,正是检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一次契机。相关部门应主动介入,督促施工单位编制专项噪声防控方案,并接受第三方监测机构的监督,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与此同时,公众参与也不可或缺。学校可通过家长委员会收集意见,形成集体反馈;媒体亦可发挥监督作用,推动信息公开透明。只有政府、企业、学校与市民多方协同,才能真正实现“施工不停步,课堂不受扰”的共赢局面。
综上所述,在广州番禺南村学校周边进行9米拉森钢板桩施工,必须高度重视噪声控制问题。静音并非奢望,而是现代文明施工的基本要求。通过技术升级、流程优化与制度保障,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工程进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对教学活动的干扰。这不仅关乎当下师生的学习体验,更体现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下一代成长环境的尊重与守护。未来的城市建设,不应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应是温度与责任的凝聚。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依然听见朗朗书声,看见城市的希望之光。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