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的城市建设中,深基坑支护工程常采用拉森钢板桩作为临时挡土和止水结构。由于其施工便捷、可重复使用以及良好的止水性能,9米长的拉森钢板桩在地铁、地下车库、管廊等项目中被广泛使用。然而,在临近既有建筑的区域进行此类施工时,常常因土体扰动、地下水位变化或施工工艺不当,导致邻近建筑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这不仅影响建筑结构安全,还可能引发居民投诉与法律纠纷,因此必须科学、及时地进行处理。
首先,应立即停止钢板桩施工,并组织专业团队对现场进行全面勘察。重点检查裂缝的位置、宽度、走向、深度及发展速度,同时评估建筑物的基础类型、结构形式和使用年限。通过裂缝观测点布设,采用全站仪、裂缝测宽仪等设备进行定期监测,判断裂缝是否处于稳定状态。此外,还需对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变化、钢板桩变形等情况进行同步监测,综合分析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裂缝产生的原因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钢板桩打设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挤土效应,导致土体应力重分布,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二是基坑开挖后侧向土压力释放,造成邻近土体位移,进而牵动建筑物基础;三是降水施工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体固结压缩,引发附加沉降;四是原有建筑本身存在结构老化或基础薄弱问题,在外部扰动下更容易出现开裂。
针对不同成因,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若裂缝由施工振动引起且尚未扩展,可考虑优化后续施工工艺,如改用静压法或振动较小的液压锤进行钢板桩施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在钢板桩施打前设置应力释放孔或隔离桩,以削弱挤土效应。对于已出现轻微裂缝的建筑,可在确保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采用表面封闭法进行处理,即清理裂缝表面后,使用环氧树脂或水泥基渗透结晶材料进行封堵,防止水分侵入导致钢筋锈蚀。
若裂缝较宽(超过0.3mm)或持续发展,则需进行结构性加固。常用方法包括压力注浆法,将低粘度的环氧树脂或聚氨酯材料注入裂缝深处,恢复结构整体性;也可采用外包钢加固、碳纤维布粘贴等方式提高墙体或梁柱的承载能力。对于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必要时可实施地基加固,如采用袖阀管注浆技术对软弱土层进行加固,或通过微型桩托换技术提升基础承载力。
在处理过程中,必须加强与业主、居民及相关管理部门的沟通,及时通报监测数据和处理进展,消除公众疑虑。同时,施工单位应完善应急预案,配备足够的抢险物资和人员,一旦发现裂缝突然加剧或建筑物倾斜超标,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采取堆载反压、临时支撑等措施控制险情。
从长远来看,预防优于治理。在类似工程前期阶段,应充分开展地质勘察和周边环境调查,合理设计支护方案。例如,在邻近敏感建筑区域,可考虑采用钻孔灌注桩+止水帷幕组合支护,或结合内支撑体系降低变形风险。同时,应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明确预警阈值,实现信息化施工管理。BIM技术和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应用,也有助于实时掌握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前预警潜在风险。
此外,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深基坑工程的审批与监督,确保设计方案经过专家论证,施工过程符合规范要求。对于未落实保护措施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依法追责,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总之,广州地区9米拉森钢板桩施工引发邻建裂缝的问题,需从技术、管理、沟通等多方面协同应对。只有坚持“先监测、后施工,边施工、边调整”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对既有建筑的影响,保障城市建设和公共安全的协调发展。在高密度城区进行地下工程,更应秉持精细化施工理念,将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融入每一个施工环节,推动城市建设向更加绿色、智能、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