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环保且经济的支护结构材料,在各类地下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管廊工程的小型项目中,9米长的拉森钢板桩凭借其良好的抗弯性能、施工便捷性和可重复使用等特点,成为支撑深基坑、保障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围绕广州地区9米拉森钢板桩在管廊工程小型项目中的应用,探讨其与整体工程的配合要点、技术优势及施工管理策略。
首先,拉森钢板桩在管廊工程中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临时支护结构,用于防止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坍塌,确保施工人员和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在广州这类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较高的城市,采用9米长度的拉森钢板桩能够有效穿透软弱土层,进入相对稳定的持力层,形成连续的止水帷幕和挡土墙。尤其在城市道路下方或临近既有建筑的小型综合管廊项目中,空间受限、施工周期紧张,传统放坡开挖方式难以实施,而拉森钢板桩则能实现“窄缝式”施工,最大限度减少对交通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在实际工程配合中,9米拉森钢板桩的设计需与管廊结构尺寸、埋深、地质勘察报告及降水方案紧密结合。以广州某片区的电力与通信共沟管廊项目为例,设计单位根据地勘数据显示,场地表层为人工填土,下部为淤泥质黏土,承载力低且透水性强。经过计算分析,确定采用SP-IV型拉森钢板桩,单根长度9米,咬合连接形成封闭围堰。打桩深度控制在8.5米左右,预留0.5米露出地面用于安装围檩和支撑系统。这种配置既满足了4.2米深基坑的稳定性要求,又避免了过度打入造成资源浪费。
施工过程中,钢板桩的沉桩工艺尤为关键。广州地区多采用振动锤配合履带吊进行施打,作业时需严格控制垂直度和相邻桩之间的咬合质量。为防止桩体偏移或锁口损坏,现场通常设置导向架,并分段测量校正。同时,考虑到城市施工对噪音和振动的限制,部分敏感区域会选用静压植桩机,虽成本略高,但能显著降低对周边居民的影响。此外,在地下水丰富区域,还需同步实施井点降水或深层搅拌桩止水帷幕,与拉森钢板桩协同作用,形成完整的防水体系。
在结构受力方面,9米拉森钢板桩需配备合理的内支撑或锚杆系统。对于宽度不超过6米的小型管廊基坑,一般在桩顶下方1.5米处设置一道H型钢围檩及对撑,材料选用Q345B钢材,确保整体刚度。支撑布置应避开后续管廊主体结构施工的操作空间,便于模板安装和混凝土浇筑。待管廊底板和侧墙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逐步拆除支撑并拔出钢板桩。值得注意的是,拔桩过程中易引起土体回弹和地表沉降,因此需提前制定监测方案,布设沉降观测点和倾斜仪,实时掌握周边建筑物和管线的变形情况。
从项目管理角度看,拉森钢板桩的进场、堆放、施打与回收必须纳入整体施工组织设计统筹安排。在广州高强度开发的城市环境中,施工现场往往场地狭小,材料周转困难。为此,施工单位应提前规划运输路线,选择夜间进场以减少交通干扰;同时与设计、监理单位密切沟通,优化打桩顺序,避免与其他工序交叉冲突。例如,在管廊分段施工时,可采取“跳槽式”开挖与支护,即完成一段基坑支护并浇筑完成后,再向前推进,既能保证安全,又能提高机械利用率。
此外,环保与可持续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拉森钢板桩可重复使用5~10次以上,相比混凝土灌注桩大幅减少了建筑垃圾和碳排放。在广州倡导绿色建造的政策导向下,越来越多的小型管廊项目倾向于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的钢板桩支护体系,推动装配式施工发展。未来,随着智能监测技术和BIM模型的应用深化,钢板桩的受力状态可实现实时反馈,进一步提升施工精度与风险防控能力。
综上所述,9米拉森钢板桩在广州管廊工程小型项目中展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技术经济优势。通过科学设计、精细施工与多方协同管理,不仅能有效保障基坑安全,还能缩短工期、节约成本、减少扰民,为城市地下空间的高效开发利用提供有力支撑。随着城市更新步伐加快,此类灵活高效的支护形式将在更多微型、紧凑型市政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