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如何高效、安全、环保地实施临时性水体围护结构成为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拉森钢板桩因其良好的止水性能、可重复使用性及施工便捷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基坑支护和围堰工程中。其中,9米长的拉森钢板桩在中小型水利项目中表现尤为突出,尤其适用于水深适中、地质条件相对稳定的环境。结合小型围堰的设计理念,形成了一套成熟且高效的“广州9米拉森钢板桩与水利小型围堰配合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该方案的核心在于将标准化的9米拉森钢板桩作为主要挡土与挡水结构,配合轻型围堰体系进行快速施工。广州地区多为冲积平原,地下水位较高,土层以粉质黏土、淤泥质土为主,承载力较低,因此在进行河道整治、泵站建设或管道穿越等工程时,必须设置可靠的临时围护结构以保障干地作业条件。传统的土石围堰虽然成本较低,但占用空间大、工期长、易受雨水影响,且拆除后对环境扰动较大。相比之下,采用拉森钢板桩构建的小型围堰具有占地小、安装快、密封性强、可回收利用等优势,特别适合在城市密集区或生态敏感区域使用。
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根据工程水文地质资料确定围堰位置与平面布置。一般采用单排或双排9米拉森Ⅳ型钢板桩,桩顶标高高出常水位0.5~1.0米,确保汛期安全。打桩前需进行场地平整与导向架安装,采用振动锤沉桩工艺,控制垂直度偏差小于1%,避免因倾斜导致锁口脱开或漏水。桩体打入深度依据稳定性计算确定,通常入土深度不小于4~5米,以保证抗倾覆与抗隆起能力。对于渗透性较强的砂层区域,可在钢板桩外侧增设高压旋喷桩或水泥搅拌桩作为辅助止水帷幕,进一步提升整体防渗性能。
围堰内部则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内支撑系统。对于跨度较小(一般小于15米)的矩形或圆形围堰,常采用一道或多道钢管水平支撑配合角撑或对撑形式,材料选用Φ400~600mm的螺旋焊管,通过牛腿与钢板桩焊接固定。支撑布置应避开主体结构施工工作面,并预留足够的机械操作空间。同时,在围堰顶部设置混凝土冠梁或工字钢围檩,增强整体刚度,防止局部变形过大。
排水系统是保障围堰内干施工环境的关键。在完成钢板桩封闭后,采用多级潜水泵进行分层降水,先排明水再持续抽排渗水,直至坑底无明显积水。必要时可在坑底布置轻型井点降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防止管涌或流砂现象发生。此外,还需在围堰周边设置截水沟与沉砂池,防止外部雨水倒灌,并满足环保排放要求。
整个围堰结构在完成主体工程施工后即可拆除。拉森钢板桩通过振动锤拔出,经清理修复后可重复用于其他项目,大幅降低材料损耗和碳排放。围堰拆除后应及时恢复原地貌,必要时进行生态修复,体现绿色施工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该方案在广州多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中已成功应用,如荔湾区某排涝泵站改造工程、黄埔区某截污管道顶管工作井围护等。实践表明,采用9米拉森钢板桩与小型围堰配合,平均施工周期缩短30%以上,现场作业空间减少40%,综合成本较传统方案降低约15%~20%,同时显著提升了施工安全性与环境友好性。
综上所述,“广州9米拉森钢板桩与水利小型围堰配合方案”充分结合了本地地质特点与工程需求,体现了现代水利工程向标准化、模块化、绿色化发展的趋势。未来,随着智能监测技术和装配式支护系统的引入,该方案有望进一步优化,实现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与动态调控,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水环境治理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