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尤其是在沿海地区或台风多发地带,施工安全与结构稳定性始终是工程管理的重中之重。广州荔湾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水网密布,地质条件复杂,加之每年夏季频繁遭遇强台风侵袭,对临时支护结构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9米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常见的深基坑支护形式,广泛应用于地铁、地下管廊、泵站等工程中。然而,在台风季节进行此类施工,是否需要额外加固,成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设计单位共同关注的问题。
首先,需明确拉森钢板桩的基本特性及其在工程中的作用。拉森钢板桩通过相互咬合形成连续墙体,具有良好的挡土、止水功能,适用于软土地基和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其9米的长度通常用于深度在5至7米之间的基坑支护,能够有效抵抗侧向土压力和水压力。但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尤其是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潮汐叠加效应,可能显著增加外部荷载,超出原设计承载范围。
台风对施工现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风引起的地面堆载扰动和临时设施失稳;二是持续暴雨导致地表水迅速积聚,地下水位急剧上升,从而增大钢板桩承受的水土压力;三是风暴潮可能引发周边河涌水位暴涨,对临江、临河基坑形成逆向渗透压力。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原本按常规气象条件设计的钢板桩支护体系可能面临失稳风险。
以广州近年台风案例为例,如2023年“海葵”残余环流引发的特大暴雨,荔湾区部分低洼地段出现严重内涝,个别在建工地因排水不畅导致基坑积水深度超过2米,钢板桩出现轻微变形。虽然未发生坍塌事故,但已暴露出在极端气候下支护结构的潜在安全隐患。因此,仅依赖标准设计方案而不考虑季节性气候影响,显然存在管理盲区。
那么,在台风季施工9米拉森钢板桩是否必须加固?答案是肯定的,但应基于科学评估和动态管理原则,而非一刀切式加强。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强化前期地质与水文勘察。 在施工前,应重新复核场地地质报告,特别是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并结合历史台风期间的水位数据,预测最不利工况下的水土压力分布。必要时应增加监测点,实时掌握地下水位变化趋势。
第二,优化支护结构设计参数。 在原设计基础上,建议适当提高安全系数,例如将抗倾覆稳定系数由1.2提升至1.4以上。同时可考虑增设一道内支撑或锚索,尤其当基坑临近既有建筑物或主干道时,更应增强整体刚度。对于9米钢板桩,若地质条件较差(如淤泥质土层较厚),可在桩顶设置冠梁并连接横向拉杆,形成稳定框架体系。
第三,完善现场排水与应急措施。 施工期间必须建立高效的排水系统,包括基坑内外的集水井、水泵联动机制以及备用电源。同时,应在台风预警发布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停止深基坑作业,撤离人员设备,并对钢板桩外侧堆载进行清理,防止附加荷载引发滑移。
第四,加强施工过程监测。 安装位移传感器、倾斜仪和水位计,实现对钢板桩变形、土体位移和地下水位的实时监控。一旦发现累计水平位移超过预警值(一般为30mm),应立即组织专家会诊,采取注浆加固、增设支撑等补强措施。
此外,还需注意施工时间安排。尽可能避开台风高发期(通常为7月至9月)进行深基坑开挖作业。若工期紧迫无法回避,则必须编制专项台风季施工方案,并经专家论证后实施,确保技术可行、责任明确、响应迅速。
综上所述,广州荔湾区在台风季节进行9米拉森钢板桩施工,虽非绝对禁止,但必须高度重视气候带来的附加风险。加固并非简单增加材料用量,而是通过系统性的风险识别、设计优化、过程控制和应急管理,构建多层次防护体系。只有将气象因素纳入施工全周期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目标。
最后,相关主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季节性施工项目的监管力度,推动建立区域性气象-工程联动预警平台,提升城市基建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施工单位则需强化全员安全培训,提高一线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唯有各方协同努力,才能在保障工程进度的同时,守住安全生产的底线,为广州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