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南沙万顷沙这片广袤的农业耕作区,随着现代农业对水资源管理要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灌溉系统已难以满足高效、节水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此,一项以“9米拉森钢板桩”为核心的新型农业灌溉区建设工程正在稳步推进。该工程不仅标志着当地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升级,也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应对咸潮入侵、土地盐碱化等环境挑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万顷沙地处珠江出海口,地势低洼,河网密布,长期以来受制于地下水位高、海水倒灌等问题,土壤盐分较高,严重制约了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传统土质沟渠在长期使用中易发生渗漏、坍塌,且维护成本高,难以实现精准灌溉。为解决这一难题,项目团队引入了拉森钢板桩技术,作为灌溉系统边坡支护与水道隔离的核心结构。
拉森钢板桩是一种具有锁扣连接结构的U型或Z型钢制构件,具备高强度、抗腐蚀、施工便捷等特点。本次工程采用的是SP-IV型9米长拉森钢板桩,单根宽度400毫米,厚度12.5毫米,屈服强度达到345MPa以上,能够有效抵抗侧向土压力和水压,确保沟渠结构稳定。通过振动锤将钢板桩逐根打入地下,形成连续封闭的挡土墙,不仅防止了沟渠两侧土体滑移,还阻断了外部咸水渗透,保障了灌溉用水的纯净度。
施工过程严格按照地质勘察数据进行设计。项目前期对区域内的土层分布、地下水位、潮汐影响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监测,最终确定钢板桩入土深度为9米,其中地面以上保留约1.5米作为防浪墙,地下部分深入黏土持力层,确保整体稳定性。施工中采用GPS定位与全站仪校核,保证每根桩的垂直度偏差小于1%,锁扣对接严密,避免漏水。
在布局上,整个灌溉区被划分为六个功能片区,每个片区配备独立的进水口、排水阀和沉砂池。钢板桩沟渠呈网格状分布,主渠宽4米,支渠宽2米,总长度超过18公里。渠底铺设复合土工膜,并设置纵向排水盲管,进一步提升防渗性能。同时,在关键节点安装自动化水位传感器和电动控制闸门,实现远程监控与智能调度,极大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在环保方面也做了充分考量。施工期间采用低噪声振动锤,并设置临时围挡减少扬尘;废弃泥浆集中处理,避免污染周边水体。钢板桩材料可重复使用,在未来土地调整或系统升级时,可通过拔桩设备回收再利用,降低资源浪费。此外,沟渠两侧预留生态绿化带,种植红树林幼苗和耐盐植物,既美化环境,又增强岸线生态韧性。
从经济效益来看,虽然拉森钢板桩初期投入较传统砌石渠高出约30%,但其使用寿命可达50年以上,日常维护成本极低。据测算,新系统投入使用后,灌溉水利用率由原来的60%提升至85%以上,每年可节约淡水约12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的年供水量。同时,由于土壤盐分得到有效控制,水稻、蔬菜等作物亩产预计增长15%-20%,农户收入显著提高。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该项目为粤港澳大湾区滨海农业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本。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频发和海平面上升趋势,传统农业水利设施正面临严峻考验。而万顷沙的实践表明,通过现代工程技术与智慧农业理念的融合,完全可以在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之间找到平衡点。
目前,主体工程已完成85%,预计年底前全面通水运行。下一步,项目方还将接入区域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气象、土壤墒情、作物生长状态的联动分析,推动灌溉决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广州南沙万顷沙9米拉森钢板桩农业灌溉区的建设,不仅是基础设施的更新,更是农业发展理念的跃迁。它用钢铁构筑起一道道清水之脉,在咸淡水交织的滩涂上,书写着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这片曾经饱受自然制约的土地,正因科技的力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希望。
Copyright © 2022-2025